保障房政策何去何从 仍需加大投资融资渠道
在预测今年保障房开工建设目标能否按时完成的同时,有学者将目光投射到未来:现有的住房保障政策将如何完善?未来保障房建设何去何从?
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下一步楼市调控的基调:一手抓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一手抓保障房供应,从而促进房价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
如此来看,中央政府狠抓保障房建设,在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同时,也将有助于平抑高房价的调控目的。
“保障房投资、建设、运营的管理平台建设等问题还亟待破题或完善。”刘洪玉指出,投入保障房建设的社保、保险、公积金、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等,既不像银行贷款,也不可能直接去拿地建房,需要有一个融资、投资管理平台来汇集资金来源渠道,承担受托投资管理责任。
7月中旬成立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已在这方面为全国做出表率。据了解,该中心是北京有史以来一次性注资最大的国有企业,市财政直接注资100亿元,将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投资。
在目前的保障房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是对开发商的吸引力不足。顾云昌建议,公租房建设应效仿“香港公屋”建设模式,由政府委托企业进行开发,最后由政府统一回购,“哪怕利润低一些,但一定要保证开发商获得基本收益”。
同时,业界还迫切期待《住房保障法》能够适时出台。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松海建议,住房保障目标、管理监督机构、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手段、保障资金来源及相关配套政策应通过法律进行规范,明确政府保障房建设职责,确保具体操作中公开、公平。
“应该说,从促进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角度看,目前关于保障房的土地供应、规划设计、建设标准与质量、融资、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的各项政策已经很多,”刘洪玉说,“现在需要做的是,应逐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去力行。”
编辑:闫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