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
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没有人可以否认,济南正经历着一场沧桑巨变。
2009年举行的全运会是个历史性的节点,济南在四海宾朋面前掀开了红盖头:东部奥体中心“一场三馆”如期建成,“东荷西柳”迎风绽放,世人惊呼,一点也不逊于鸟巢!老城区内,以大明湖扩建、护城河和明府城改造为重点的泉城特色标志区建设,让“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宛若天成。画舫轻舟荡漾在泉水碧波之上,大明湖由“园中湖”变为“城中湖”并免费开放,游人轻叹,何似在人间。与此同时,城市的微循环全面打通,济阳黄河大桥、黄河三桥建成通车,绕城大北环成为全省第一条建成通车的双向八车道高速路,历山路等30条城市道路改造整修完毕,腊山分洪工程和市区河道整治有序推进,总投资近百亿的小清河改造工程,一期工程已成景观……
一座有2600年建城史的古城内,一个又一个的亮点以灿然之势绚丽绽放,让城市变亮了,变美了,变绿了。这些变化,是在近两年的时间内,以1400亿元的投资,和全体济南人“五加二、白加黑”的实干、苦干、巧干换来的。
时光步入2010年8月,全运的背影已然远去,早秋,泉城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驱车奔驰在济南的东西南北,我们发现,曾经的亮点,正在济南的版图上洇染成片,全运奏响的序曲,正回响成大建设、大发展的主旋律。
向东,奥体文博片区、唐冶新城和高新区内,体量大、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新项目不断开工,引领21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区强势崛起;向西,西客站雏形初现,省会艺术中心选址设计完成,120平方公里的西部新城以“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的崭新定位横空出世,2011年8月通车的京沪高铁将把济南带向“高铁时代”;向北,一期治理工程完工的小清河玉带蜿蜒,长桥卧波,沿小清河两岸120平方公里的滨河新区规划跃然纸上,一直是济南城市形象和功能“洼地”的北部正在隆起,并成为“北跨”的桥头堡。中部老城区内,棚户区改造和城市综合体建设相结合,不断刷新着济南的新高度。
行走在济南的土地上,最深切的感受是:“一城三区”都成奋飞之势。这里,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拓展着城市新空间;这里,每天都有新建筑拔地而起,不断确立起城市新地标。这里,每天都有新故事,书写着城市新传奇。
然而,城市的建设者却以自豪的口吻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个开始,现在还是打基础的阶段,济南更大的变化,将发生在未来的5至10年内――建国60年,济南市区建成区近300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未来5至10年,济南建城区将达到450平方公里,人口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成为辐射带动能力更强、服务功能更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济南的未来值得期许!
轨迹――
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
看今日之济南以“高铁速度”前行,她的起点,却在更早的十多年之前。
经济总量居全国前三位的经济大省的省会,省内大家庭的长子,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区、面向中原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经济圈1+6城市群的龙头……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济南的定位,都可以看到沉甸甸的两个字――责任。 因为济南从来不仅仅是济南人的济南,而是整个山东的济南,是山东的窗口与脸面。
也正是这个原因,济南发展建设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省人的神经。
早在1997年,山东省委就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省城济南的发展问题,此次会议的核心词被概括为“五年大变样”,主要针对当时济南基础设施薄弱、泉城特色和品位不明显、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的状况。此后的5年间,省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资近600亿元,城市面貌为之一新。
进入新世纪,城市化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显性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共和国的版图上,不断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城市的发展,由“单打独斗”阶段进入到既要对抗竞争、又要分工合作的“大兵团”作战阶段。
同理,作为省会的济南,不单自身要发展,与省内外其他城市争夺发展地位和发展空间,还要服务全省、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2年1月、2003年6月和2007年9月,山东省委、省政府三次召开会议,专题研讨济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这几次会议,初步达成了“拓展城市空间、增强带动能力”的共识,形成了奠定济南未来发展框架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布局“十字方针”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城市发展思路。
“这几次重要会议,都是适应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全省、乃至全国坐标体系内,对济南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不断完善,逐步提升。”济南市规划局局长王新文说,“几乎每次会议之后,都会为济南留下诸如泉城广场、经十东路、东荷西柳等地标性的建筑,成为济南城市建设的里程碑。”
2008年,山东省提出了实现经济文化强省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省会当自强!省会强则全省强,省城安则全省安,省会的责任进一步明晰。2009年底,济南市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将自己的城市发展战略具化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以此作为济南这座责任之城的发展路径。
详解这些年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济南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气势。这既是对自身实力提升的强烈期许,也是对自己在省内、国内经济地位的争夺,更是对济南未来发展空间的争取。
城市,是人栖居的地方,更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平台。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紧密相连,推进城市建设,既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济南,正是在不断探索前行的进程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并实践着这一理念。
路径――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经历了全运的浴火新生,古老的泉城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后全运时代,济南城市发展的着眼点何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是济南为自已选择的具体路径。
只有将这两句话放在济南近十年发展轨迹的大背景下解读,我们才能看到其现实针对性。
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省内省外激烈的城市竞争,济南的发展与省会城市的地位并不相称。落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形象、市民的自信心,更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一些本土优秀企业金花凋零、纷纷“外嫁”。一位济南市民的话很有代表性,“作为全国经济强省的省会,济南完全应该问鼎国内一流城市。但是,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城市竞争中,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也有沦为三流城市的危险。”
危机意识,缘自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
“老城发育不足,新城发展不足。济南市的城市化率只有63.47%,和整个广东省的城市化水平相当。这样的城市,怎么担当一个经济大省的长子重任?”2009年11月,济南市的党员干部们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全运带来的荣耀与喜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在全市大会上发出了这样的问话。
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突破口,把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强力推进城市“扩大”“长高”,为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平台。这是全市领导干部在自问之后的自答。东部新区、西部新城和滨河新区承担了济南“扩大”的重任,三个新区450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面积,未来10年中,将使济南建成区的面积扩大50%;而总用地面积30多平方公里、总投资达4000多亿元、总建筑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分布在一城三区内,承载着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奥体中心、文化中心、枢纽中心等多种功能的16个城市综合体,则肩负着济南“长高”的重任。它们不但把济南的高度由180米刷新到260米,还将在未来3至5年内,把城市总容积率由现在的1.7提高到2.5左右。
扩大、长高的城市,如果没有产业来填充和支撑,就会是一座空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是济南为扩大、长高的城市骨架培育的血与肉。
走进正在建设中的魏家庄大连万达广场,你才能近距离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城市综合体,它不仅仅是盖几座高楼大厦那样简单,而是要创造城市的新生活圈和新中心。这个占地面积2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包含了商业地产、高档超五星级酒店、文化产业和连锁百货在内的多种商业形态,并以“订单地产”的全新建设模式,从规划建设之初,就将其核心战略合作伙伴、满铺开业的管理模式一并带入济南。
站在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的万达广场室内步行街,济南万达商业广场置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高剑青满怀信心地说:“等到我们11月17日开业的时候欢迎你们再来,这里可以满足你吃、喝、玩、乐、衣、食、住的全部需求。有4层2000米的室内步行街,有万千百货、星巴克、哈根达斯、ZARA这样首次登陆济南的著名品牌,更有18米宽100米长的LED天幕,山东省第一块IMAX屏幕。不仅你们会来,恐怕全省的人都想先睹为快。”
而这个在济南最大的一片棚户区上建造起来的城市新综合体,不算酒店、住宅、公寓等地产项目,仅仅文化产业和连锁百货这一块,就可新增1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带来1亿元左右的税收。
走进章丘明水经济开发区,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万传广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经典之作:“今年2月26日,章丘市与中国重汽集团举行中国重汽德国曼项目― ― 载重汽车整车及车载发动机产能提升项目签约仪式。该项目计划3年内投资3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8万辆载重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生产能力,年产值将超过200亿元。”万传广的兴奋离不开这样一个背景:2009年中国重汽集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销重型汽车12.5万辆,进入了世界重卡行业最前列。重汽章丘产业园自2003年建设以来,目前已拥有商用车公司、专用车公司、复强动力公司、铸锻中心等9家企业。但目前重汽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不足10%,如果几年内发展到南方一些园区的水平,达到50%以上,将带来1000个亿的产值。
汽车产业仅仅是济南市今年规划的“10+1”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一项。济南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十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达到或超过千亿元规模,总收入由目前的7500亿元左右提高到1.7万亿元左右。
综观济南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路径,“ 一城三区” 拉开了都市化发展的框架,城市综合体和各类园区提供了发展的载体与支撑,传统产业在减法中做优做精,高新技术产业在加法中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跃升为“首位经济”。合理的产业配置与布局使得整个城市的发展“ 骨肉匀停”。
济南,终将在破茧成蝶的阵痛中崛起一座新城。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