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众房产网 > 总站 > 头条新闻 >

连续加息的效用与影响

2007-09-19 18:13    作者:杨凯   来源:  

尽管央行的连续加息的货币开始走上市场化之路,但是离真正的货币政策市场化之路还相差很远。

  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第5次加息了。这次加息既是一次常规性的行为,也是市场预料之中的事情。因此,这次加息早就为市场所消化。但是,正如我曾指出的那样,央行今年以来连续加息的含义,并不在于每次加息0.27个百分点这个结果。因为,其结果基本上是在市场的预期之中。重要的是这些加息行为的本身及这些加息对市场预期的影响。

  可以说,今年以来央行采取连续加息的政策,根本上说明了央行的货币政策真正走上了市场化之路,希望通过价格型工具、数量型工具来调整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信贷过快增长及挤出两大资产价格之泡沫。特别是价格型工具的使用更为重要。就是通过这种政策性的工具来调整与形成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让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真正起到作用。

  而连续加息就是央行市场化政策重要方面。因为,这些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并非是通过行政性方式要金融市场中的个人及企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通过货币供求关系的调整,通过货币价格机制变化来改变市场中的个人与企业的市场预期,通过这种预期来影响他们的经济决策。因此,央行的这种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是持续的、渗透性的、缓慢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只有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市场主体的不知不觉中起作用,这样才能通过货币政策来平滑整个宏观经济大的波动。否则,央行的货币政策如政府行政措施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导致经济中商品或资产价格大起大落,那么这说明央行货币政策的不足甚至于失败。

  还有,就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缺陷来说,并非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一出台就要对经济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而是如何来影响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表面上金融市场价格基本上是放开的,金融市场的价格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实际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仍然十分严重,金融市场有效的价格机制仍然没有形成。比如说,在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当央行对商业银行一年期基准利率严厉管制时,那说明国内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与市场的要求仍然相差很远。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变动并非是对企业及个人敏感不敏感(其个人已经很敏感了),而是要形成有效金融市场价格形成。这是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所在。而金融市场这种价格机制形成则是央行加息政策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央行的连续加息就是促使这种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央行近来的货币政策开始走向市场之路的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央行的连续加息的货币开始走上市场化之路,但是离真正的货币政策市场化之路还相差很远。它还有需要做许多工作。比如说,就目前的利率水平来看,在8月份CPI6.5%的水平来看,如果9月份CPI仍然保持在这一个水平上,9月15日以前,居民存款的负利率为3.08%,9月15日之后居民存款负利率为2.8235%。这就表明,在假定CPI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上CPI水平在短期上升可能更大),居民存款仍然处于严重的负利率情况下。也就是说,尽管今年以来央行采取市场化的连续加息的政策,利息税的取消,央行加息的次数也不少,但央行的加息却远远跑不过CPI上涨的速度,居民存款负利息越来越严重。

  这也说明了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处于传统的“逆风而动”思维之中,即随着经济数据,随着CPI起舞。而CPI是一个滞后性指标,它是居民消费品及服务价格变化的结果。如果仅是以一个滞后性指标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参考指标,那么自然会弱化央行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预期性,不能让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波动防范于未然。特别是,就目前世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及目标来看,早就走出这种传统的“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思维模式。这就是目前国内加息频率这样高,但是效果看上越来越不好,负利率越来越高的原因所在。正是在这意义上来看,今年以来,央行的连续加息的市场化路是对的,但是如果仅是保持在“逆风而动”传统的货币政策思维上,这与建立起有效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要求仍然是相差很远。因为,严重的负利息是这种传统货币政策思维方式的结果。严重负利息对央行货币政策的信度、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都是十分负面的。

  总之,这次央行加息的意义是不可小觑,对市场影响是中长期的,但是央行更应该关注负利息扩大、关注严重的利差对整个经济负面影响。

admin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