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7 22:28 作者:大众房产网 来源:
“我国供热体制改革大致要在两年内完成。”昨天,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对供热体制改革给出时间表。供热体制改革与建筑节能关系密切。仇保兴还指出,目前我国原有的存量建筑中约有130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改造费用约为2600亿元。他还表示,未来节能建筑将获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支持。
保温节能是衡量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供热体制改革和建筑节能成为两个密不可分的话题。去年年底,建设部等8部委召开了一个电话会议,部署了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的全面工作,标志着我国供热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式启动。
昨天,仇保兴明确指出:“我国供热体制改革大致要在两年内完成。”他还介绍了这项改革的几项具体内容。
“要建立谁用热谁交费的热费制度,改变传统的按照面积来收费这样一个粗放的不节能的办法。”传统的供热是按照面积来收费的,也就是说,不管住户的房子节能与否,不管住户不在家的时候是否关掉暖气,他所支付的暖气费都没有变化。如果像自来水和电这样按实际使用量收费,就能够促成大家的节约意识,达到节能的效果。
供热制度改革的好处之一就是能推进能源的节约。比如波兰本地的试验结果表明,只要实行供热体制改革,建筑本身不进行改造,能源的节约就可以达到30%。仇保兴举例说。
中国的存量建筑是400亿平方米,其中大概有1/3也就是130多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据仇保兴估算,如果每平方米需要200元,这13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的改造费用就是2.6万亿元。既有建筑的改造市场是巨大的,这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而且也可以促进消费,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首年。“十一五”期间中国建筑节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仇保兴介绍说,估计“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的目标是要达到节约1.01亿吨标准煤。
谁为节能建筑埋单?
在推行节能建筑的过程中,一个巨大的阻力,就是节能建筑的成本要提高5%到8%,也就是说每平方米要增加100到200多块钱,这个成本怎么收回?谁来负担?资金问题无疑是推行新型环保材料、采用新的节能技术、更换新的节能设备等问题的关键,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不愿意增加成本,只能把这部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样会导致开发商建节能、环保的房子因为房价过高而不好出售,最终使得推广建筑节能住宅受到抵触甚至失去市场。
谁来为节能建筑埋单?
仇保兴指出,节能住宅本身可为住户节省能源费用;国家将来还可能在政策上支持节能建筑,比如减免物业税、提供贴息贷款等。
住户:
回收节能费用
以北京地区为例,现在一个采暖期或冬季每平方米需要耗费25公斤标准煤。如果节能50%,就是降低到每平方米耗费12.5公斤标准煤,如果节能65%就是每平方米耗费8.75左右的标准煤。如果能够执行50%的节能标准,就相当于100平方米的建筑可以节约1吨多煤。一般5年左右就可以把投资成本全部收回,以后就是你的净利。
享受物业税优惠
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出台物业税,物业税就是把原来的房地产税和其他的杂税、杂费都并在一起了,根据我国正在研究的经济政策,将来对绿色建筑、高标准的节能建筑的物业税有可能减免。
另外有的发达国家还建立了一个高排放税,如果你消耗的能源多,排放的二氧化碳多,对全球变暖影响较大,就要支付高排放税。
开发商:
享受墙改基金
返还和贴息贷款
如果开发商开发的是绿色建筑、低耗能的建筑,就可以享受墙改基金(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简称)的返还。此外,开发商在贷款时还可以享受优惠贴息。
这个优惠贴息由国家补贴,所以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银行承担这项贷款业务,对它们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不执行节能标准
惩罚措施
设计师/设计单位:
给予50万元以下的处罚,并降低甚至吊销设计资质
设计单位的责任不仅仅只反映在设计图纸上,而是决定了整个项目施工,一般来讲施工单位只是按照设计单位的图纸照图施工,因此一个建筑物是否是绿色环保节能,主要就要看设计单位是否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标准,如果设计单位只是为了美观,而采用不符合绿色节能标准的材料,将对设计师、设计单位给予50万元以下的处罚,同时还要降低甚至吊销其资质。
开发商:
房屋禁止上市销售
仇保兴明确指出,要推行节能建筑最重要的就是推行节能建筑认证体系,房屋预售证书上要明确节能率,否则一律不能上市交易,防止开发商盲目地追求市场的流行风潮,忽视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商报记者 赖大臣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