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大调控中稳健依旧
2005-12-28 08:00 作者:齐鲁晚报 来源:
2005年被喻为中国楼市的政策年:取消了房贷优惠利率、国八条、七部委新政、征收营业税……一系列政策频频出台,令人应接不暇,政策浪潮席卷了整个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之大、政策之多以及产生的连锁反应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综观省城以及全省整个楼市,由疯涨到低迷,由抢购到双方较劲博弈,2005年对开发商和购房者来讲,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价格:
由飙升到回落
2004年底,济南、青岛、日照等地的房价已成野马脱缰之势,一路疯涨。据统计,日照在涨幅最高时达到20%以上。而在省城、青岛等地“一天一个房价”,排队等号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省城部分楼盘,不到一年时间单价就上涨1500多元,涨幅令人咋舌。
今年3月,央行率先行动,宣布将不再对个人住房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此后,国家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接踵而至,房价疯涨的态势才慢慢降下来。数字显示,今年前10个月济南商品房销售13407套,销售面积186.02万平方米,销售金额54.56亿元,销售均价2933元/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8.1%、18.6%、28.1%和8.1%。但销售均价的增幅却在不断回落,9月和10月连续两个月房价增幅回落均超过10%。
省城许多楼盘销售处门前冷落。不论是新推的楼盘,还是老盘续建项目,在定价上都是小心翼翼,用价格试探市场。部分项目采用招募会员的形式,一次性缴纳几十万元的会员,变相对房价进行优惠。即便是在楼市最为看重的“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也让开发商的苦苦期盼化为泡影。
市场:
二级板块裂变
在实行房产新政之前,山东的二手房市场依旧是不瘟不火,众多小中介一片“太平盛世”,市场交易按部就班。然而,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特别是6月1日起征收营业税,二手房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
为了争搭“优惠政策末班车”,二手房市场出现了蹦极现象。济南市房管局有关人士回忆,那几天到房管局办理过户手续的人排起了长龙,到银行办理二手房按揭的人也比以前多出了许多,一时间二手房市场火爆异常。5月份仅省城二手房交易量就达到1990套,创出了二手房市场的历史新高。而此后从6月1日到7月21日的51天里,由于房产税收政策没有出台,济南市二手住房个人之间的交易登记数据为零。
虽然这种尴尬的局面到了8月份有所好转,但此后几个月的交易量却始终不容乐观。各种附加合并计征共5.55%的营业税的确定,以及有关部门相继公布了本地普通住房标准等配套政策,使得二手房市场回暖。但是与过去相比,市场交易量下滑幅度较大,整个行业处在一个低迷运作的态势。
不少中介公司因为房源的问题以及本身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在新政的调控之下,纷纷关门大吉。
博弈:
消费者占上风
在交易清淡、预期看跌的压力下,上海、杭州等地的房价也开始下行。但与这些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省城的房价仍在高位进行波动,但博弈气氛却贯穿始终。一边是预期看跌的购房者捂紧了自己的钱包;另一边,房地产开发商开始“修正”价格,更有一些开发商一再推迟新盘的开盘日期,于是买卖双方上演了一场较为激烈的价格博弈心理战。事实上,单从市场交易变化情况来看,消费者显然占了上风。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的统计数字表明,今年以来山东省住房消费贷款增幅大幅下滑,一些银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据保守预测,今年山东全年住房消费贷款增幅比去年大约少增80多万元。省统计局最新有关分析表明,11月份我省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3%,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在商品房中,住宅类商品房价格上涨7.6%,同比涨幅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二手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6%,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了1.4个百分点。
尽管房价增幅在下滑,但是价格依然坚挺并成微涨之势继续上走。在开发商捂盘待沽和消费者持币观望的博弈中,随着各地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天平开始向消费者一方倾斜。
前景:
更加看好
据介绍,今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实施,我省房地产虽然开发资金趋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拉动下,开发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合适。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到目前全省空置商品房面积不到300万平方米,整个山东房地产市场发展比较健康。
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在各地纷纷落地开花,解决了部分有困难和收入较低家庭的住房需求。就拿省城来讲,社会普遍关注的几个经济适用房项目已经相继开工建设,而且一大批普通商品房建设的规划蓝图已经出台。
在最近举行的“山东省住宅与房地产十年成就展暨首届住宅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省建设厅副厅长吴英用简练的语言回答了这个问题:“回落不低迷,价涨无泡沫,总体较景气。”
本报记者 郝爱萍
admin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