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进屋就上床,电视只能放在门边。本报记者范继文摄
十二五期间,各区县都制定了人口调控的目标。今年区县两会上,拥有大量社区地下空间的东城、西城、朝阳和丰台等区政府直接把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间的清理和整治,丰台更是明确提出将投入2.4亿元清理地下空间。据有关部门透露,春节前,北京将成立包括住建委、民防等多部门参与的地下空间综合整治办公室。
■区县两会
人口调控盯上人防工程
区县两会期间,人防工程清理成为关注焦点。在前天的丰台两会上,丰台区副区长李昌安表示,丰台区将投入2.4亿元资金用于地下空间的清理。2.4亿元将主要用于腾空后地下空间的规范和装修、安置搬迁人员、合同补偿等。而清理后的地下空间将交给各个社区作为社区公益活动的空间,以及设置地下停车场,用于停放自行车和机动车,“基本不住人”。
2010年初,北京市民防局曾制定了清退人防工程散居户的三年计划。但2010年底,住建部突然出台《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并宣布将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规定,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
与此同时,北京市人防局也加快了清退的步伐。北京市民防局局长王永新在“海淀区利用人防工程为公益服务经验交流会”上公开表示,从2011年起,北京将用半年到一年时间,集中清退人防工程中的散居户,今后人防工程将逐步公益化,不用于经营出租住人。
>>各区政策
【丰台】丰台区投入2.4亿元资金用于地下空间的清理。2.4亿元资金的确定,是通过统计地下空间后核算得出的。据统计,目前丰台区拥有的地下空间面积总计605万平方米。
【朝阳】朝阳区已经展开对地下空间进行清理整治,相关部门表示,在清理地下空间的过程中,对不符合治安和消防规定的群租房坚决予以拆除;对符合出租条件的地下空间,推行旅店式管理模式,督促其完善手续、制定访客登记、值班巡视等规章制度。
【东城】在东城区两会上,东城区城管委主任谢申表示,东城区将对地下人防设施进行清理,并将“挤”出的空间用于地下停车场。
【西城】新西城人防工程地下室数量仍在统计中。目前初步方案还未经最终批复,春节后将专门研讨此项工作。
■具体行动
展开排查制定配套政策
新《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北京市人防局对地下人防工程的清理被解读为禁止“群租”,许多人认为这是北京控制外来人口的一个手段,还有媒体将其称为“北京调控人口动真格”。
2010年12月底,作为北京市人防工程集中清理的试点,朝阳区百余名地下人防工程的承租商陆续收到《公用人防工程停止使用通知书》。租户刘先生说,他投资的地下室还有4年多的租约,一直按照有关规定经营,现在政府突然要求关停没有道理。和他有相似情况的人还有很多,为了维护权益,这些地下人防工程的经营者组建了QQ群。媒体此前报道,他们聚集在朝阳公园南门,抗议民防部门清退地下室,并要求政府对自己的损失负责。“现在,我们得到的答复是年前暂不清退,但之后该怎么办,还不知道。”刘先生说,他希望政府能允许自己将租期干完,“至少让我们回本,有些人都是将房子抵押出来做这个”。
北京市民防局一负责人表示,清退地下人防工程有两个难点:一是地下居住者撤离后何去何从没有配套措施,运用行政手段关停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来自资金的压力。公用人防工程租赁一般在5年左右,单位人防工程租赁期可能更长,未到期清退必然涉及到资金补偿问题。
北京市民防局表示,根据最新的工作规划,2011年春,民防局将对各区县辖区内的人防工程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准确掌握数量、用途和违法违规使用情况,并分类建立台账,对擅自使用、合同到期以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严重扰民的数百处人防工程实施清理。至于那些有使用协议、甚至已取得《人防工程使用证》的合规经营的人防工程该如何处理,现在还没有具体规划。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相关部门已着手制定地下空间清理整顿的相关配套政策。
■现状
五年清理收效甚微
“这么多的人挤占在狭小的空间内,其自身安全以及所在建筑物的整体安全都令人担忧。”北京市民防局工程管理处处长周响平说,一些地下空间的经营者过分追求利益,擅自改变地下空间的结构用途,人均居住面积达不到要求的4平米,还有一些居住者违规使用电器,火患频现,安全堪忧。
其实早在2004年11月,本市就发布规定,利用地下空间从事旅店、设置宿舍,以及作为其他居住场所的,必须遵守治安、消防、卫生等法规,不得擅自改变空间结构,所容纳的人员不得超过核定人数,房间内人均使用面积不得少于4平方米等。
2005年1月1日,该政策正式开始实施,但地下空间管理混乱的状况并未因此完全改变。随着地下人口的不断增多,地下居住者和小区居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不断有居民投诉人防工程被擅自使用、扰民等问题,甚至有小区的业主不堪忍受管理混乱,将管理部门告上法庭,“清退地下居住者”逐渐成为小区业主越来越强烈的呼声并不断见诸报端。
■地下探访
百万流动人员聚居地下
他们白天为生活奔波,从事最卑微的工作,拿最微薄的工资;晚上回到地面以下,在如火柴盒般大小的空间里,蜷缩着自己,等待天亮。在北京,有近百万人这样生活着。
河南女孩小文姐妹俩住在朝阳区国展附近一间地下室,3平米的空间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上面还要搭张桌子切菜做饭,水都要在门口的过道上烧,一台二十几寸的电视机也只能屈居在门框边。和小文一起住在这处地下室的共有十几户,价钱都在几百元左右,分为地下两层,她们租住的这间最小,也要近400元。
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小文的妹妹依然为能租到这个房子感到自豪,她说很多地下室都是顶上漏水,底下渗水,这么干净还有暖气的已经不好找了。
据北京民防局统计,目前,在北京像小文姐妹这样居住在人防工程中的流动人口有15万左右,而北京市住建委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的1.7万套普通地下室中,还居住着近80万人口。这意味着,在北京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中,住着近百万的流动人口。
“廉租房真的离我们很远”
小文所在地下室的卫生间是公用的。她的邻居小王洗衣服的同时,不断有上厕所的人进进出出,墙上还贴着“已安装监控,请注意形象”的标语,但小王对此并不介意。
小王家在河北,最早来北京时住在海淀区的平房里,邻近北五环,“进城要一个多小时,还老堵车”。后来他搬到这里和舅舅同住,虽然价钱差不多,但方便了很多,“走着都能上班”。
对于要清退地下室的消息,小王表现得十分无奈,“那这样我们只能再回到郊区,这里的房子太贵了”。但小王也坚决表示不会放弃北京,他说自己已经在北京积攒了一些客户,回家还要重新开始。
对于是否能得到安置,小王十分认真地询问真的有77元一个月的廉租房吗?在得到证实之后,他不无感慨地说,“什么时候这些政策才能落到我们外地人头上,廉租房真的离我们很远”。
■新闻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人防工程曾被鼓励运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结合地面建筑建立起大量的地下人防工程,但很多都处在闲置状态。因缺少专项基金维护,又缺少专人管理,许多地下人防工程垃圾成堆,日渐破败。
为了改变地下人防工程这种脏乱差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以用促管,以洞养洞”的方针,鼓励大家使用人防工程,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当时的承租人开始利用人防工程开办地下旅馆,但数量并不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这种局面变得大为不同。到2004年,北京形成了人防工程出租的高峰,并逐年递增。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王硕 李铁铮
编辑:闫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