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房网—齐鲁晚报大众网联合主办

九成受调查者认为社会底层公众越来越多

2010-07-22 17:11 作者:赵尔印 来源:

近日,《人民论坛》杂志联合几家网站做了关于“谁在沦落底层”的问卷调查,截至2010年7月6日,共有12254人参与。此外,《人民论坛》记者书面调查了511人,总计12765人。92.8%的受调查者认为底层公众有扩大趋势。

  学界对底层社会包括哪些群体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较少的群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底层人群(贫困的农民、下岗失业者等),近期一个“您认为哪些人群可能成为新底层”的媒体调查中,昔日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被列为可能成为新底层的首位。另外,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有扩大趋势……

  近日,《人民论坛》杂志联合几家网站做了关于“谁在沦落底层”的问卷调查,截至2010年7月6日,共有12254人参与。此外,《人民论坛》记者书面调查了511人,总计12765人。

  “蚁族”和新生代农民工最可能成为新底层

  哪些人群可能成为新底层?25.82%的受访者选择“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如蚁族”,24.95%选择“新生代农民工”,20.79%选择“失地农民、被拆迁户”。

  调查结果显示,昔日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被列为可能成为新底层的首位,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蚁族”现象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来自农村的比例达54.7%。

  “新生代农民工”则被列为新底层的第二位。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乎中国未来发展大局。他们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度超过了农村。但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收入较低、技能偏低、缺乏住房和难以落户的障碍。让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失地农民、被拆迁户”之所以被列为新底层,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得知,很多人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失地农民、被拆迁户在面对利益纠纷、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甚至利益受损,处于弱势地位。

  底层公众最大特征是“为生存发愁”

  不同的人对底层有不同的标准,您心目中的底层公众突出的特征是什么?24.05%的受访者选择“低收入,居无定所,为温饱、生存发愁”,18.41%选择“缺乏各项社会保障,难以获得各类组织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公众首先是从经济角度、生存层面考量底层公众的特征,其次才是政治影响力、维护自身权益层面。由此可见,提高底层公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注重加强对底层公众的关怀,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各个层面上向底层公众倾斜。但有专家表示,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获得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13亿人口来讲,人均GDP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要解决数量相当庞大的底层公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九成多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在扩大

  您认为底层公众是否有扩大的趋势?92.80%的受访者认为“有”,6.34%认为“说不清楚”。

  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有很多人表示,过去认为底层公众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一部分工人、农民、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者等。而如今,很多未就业的大学生、知识青年、城市被拆迁户等也被人们看做底层中的一员,可见底层公众的规模扩大了。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不合理,在贫富差距日趋拉大的同时,底层公众的基数不断扩大。其次,由于底层公众的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于底层公众扩大的认识。

  诸多外因阻碍底层公众向上流动?

  就目前情况来看,您觉得底层公众向上流动的机会多吗?65.90%的受访者选择“几乎没有机会”,33.53%选择“有机会,但是不多”,0.57%选择“说不清楚”。

  底层公众不能向上流动,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5.23%的受访者选择“收入分配不公”,23.22%选择“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只有5.30%选择“个人因素为主,比如不努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等”。

  可见,绝大多数受访者都把底层公众扩大的原因归结为外因。但也有学者指出,现在不少人的心理失衡是因为有了更多的比较,有了更多的相对剥夺感,而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你必须正视,不应一味将自身的困境归咎于体制机制。

  (据《人民论坛》)

本文相关新闻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