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房网—齐鲁晚报大众网联合主办

任志强:政策方向标的新华时评作用不大

2010-04-09 17:44 作者:赵尔印 来源:

历史上已数不清有多少人在用自己买不起房来比喻房价的高与低了,上至部长、校长、下至刚毕业的学生和民工,似乎所有人都必须购买商品房,也似乎只有购买了商品房才算是解决了住房问题,而分的房、租的房似乎都不是房子。最近新华社连续发表了多篇有关房价、地价的评论文章,

  历史上已数不清有多少人在用自己买不起房来比喻房价的高与低了,上至部长、校长、下至刚毕业的学生和民工,似乎所有人都必须购买商品房,也似乎只有购买了商品房才算是解决了住房问题,而分的房、租的房似乎都不是房子。

  什么是房价?在国际上是所有可以交易的房屋的价格。而中国却只是商品房的房价,甚至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报告中都只盯着一手新房的房价,连二手房都不敢放在眼里更不用说两限房、经济适用住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待遇的房子、机关建房等等一系列的可交易房屋的价格了。这大约是只有在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情况。

  差别在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只有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这两类产品,可以严格地区分市场化的部分和政府保障的部分两类人群,说房价的话就只有市场化的一个标准,而没有五花八门的各类不同产品和利用各种不同政策产生的砖头或人头补贴。说保障性住房就一定是低收入阶层,没有太多的腐败和可乘之机(有严格的收入申报和法律限制),既不会有官员的特殊性,也不会有机关团体的特殊性,更不会将两类不同人群混在一起讨论房价。

  最近新华社连续发表了多篇有关房价、地价的评论文章,大约是在为新的调控政策出台而吹风。中国人早已习惯于以新华社的官网论调作为政策的方向标了。

  这是一则1989年2月20日人民日报第二版的新闻评论――“北京最近提供2万多平方米住房,每平米1600元至1900元。若买两居室少说也要6万多元。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就日日节衣缩食,每月存储50元已是极限,100年才能买上两居室。”看来100年的收入买不起商品房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也许人民都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会改变现状这最基本的道理。当年的大学生如今大约都四十五岁左右了,他们是节衣缩食而百年都买不起住房吗?

  泡沫论早在过去的十年中多次出现了,但历史从未停止自己的步伐,一代人比一代人的生活诉求更高,过去是骑自行车说房价,而今天是开着私家车骂房价,现实中低年龄层的购房却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伴随着房价增长的是居住面积的扩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绝不是越来越穷的恶化。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市场经济中不变的经济规律上来。让土地资源的配置和资金资源的配置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和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上来。让税收的政策可以提高收入分配不合理情况下的可支付能力,让城市化率增长中的资源配给总量平衡,让保障性与市场化分离,并承担起政府搭建合理安全网的责任,让房价由市场来调控,让政府用市场供求方式来调控市场,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房价。

 

【相关链接】新华社“六连评”

 

    4月2日《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提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仅凭所谓“经营城市”的口号,通过“收储土地”和高价拍卖,转手就能获得巨额收益。更何况,房地产开发当年就能见效,对GDP的“贡献”显著。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3月30日《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房地产业需要公开的不仅是开发成本,而且开发过程涉及的所有审批环节都应该彻底公开。全面挤压腐败的空间。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不能再沉溺于地产投机所带来的“人气”和“财气”当中。

    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本文相关新闻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