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俱乐部大堂内的镀金屏风宝座
会所经营死穴
在欧美发达国家,会所和俱乐部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成熟而且成功的商业模式,即通过提供与会员身份相符或更高级别的服务、人文化和商业化的环境,并获得最高的服务附加值。
有分析人士认为,一些中国会所在学习国外经营模式并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过程中,丢失了一些理念,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没有掌握其经营和管理的精髓,结果招致大量会员不满,甚至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揭竿而起”。
被誉为京城“四大会所”之一的京城俱乐部,云集了全球500强大部分中国公司的总裁、相当数量的驻华大使和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商业领袖。正是在这个号称“中国第一富人俱乐部”的顶级会所,多年前曾因俱乐部没有履行入会时的服务承诺,而发生了集体维权事件。
据当时的会员回忆,入会时俱乐部的承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服务上乘,不仅有各种花样品种的免费商务早餐,而且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商务交流活动;二是会员数量实行封顶制度,最高不超过1000名。但是从1999年以后,俱乐部的服务质量一年不如一年,会员的月费却日渐增长,从当初每人每月的1000元涨到近1400元;会员数量也已经发展到1200多名(到2000年就已经有1200名会员),这些均没有事先知会会员并征得其同意。而且,俱乐部管理者还计划设置一年制会员和一个月制会员,这样的做法更使先前的会籍价值大幅度贬值。
事实上,京城俱乐部当时存在的所有问题,在中国的会所都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商业会所在中国还是一个稀缺资源,往往被会员理解为特权的象征,进而双方都忽视了所应有的服务内涵。而当初不为赚钱,只为实现聚集效应的初衷,也使会所陷入了经营困境。
“长安俱乐部的服务没有以前好了,我现在很少去。”一位长安俱乐部的会员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抱怨。与之相同的是另一个长安俱乐部会员,他早已“把会员卡转让给了别人”。
根据某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目前广州会所中约90%亏损,北京会所约60%亏损,上海的美洲俱乐部甚至由于长期亏损而最终倒闭。为了走出困境,一些会所开始自降门槛。证券总会划出一块地方彻底对外开放;银行家俱乐部将入会费改成消费储值卡;鸿艺俱乐部开始发展年费制临时会员,只需支付1万元,全家人都可以在俱乐部免费享用一年包括游泳池、健身房在内的许多设施。这是一个冒险的举措,他们面临着俱乐部降格和得罪终身会员的风险。但一些会所管理者认为,只坚持发展终身会员是愚蠢的,很多外籍人士在中国都是临时居住,他们不可能愿意支付终身会员的入会费。
“会员的素质决定会所的命运,这绝对是一个真理。有一些会所俱乐部,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够严格按照制度发展会员,但随着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得不在会员筛选上做出选择,这样会籍卡就慢慢变成了一张储值卡。会员买来送客户,客户再送客户,只会令俱乐部的会员阶层越来越不纯粹。久而久之,因为充斥了太多的非目标会员,反而使那些原本希望服务的会员们不愿意光顾会所了。这时便是一个会所的死期。”北京香港马会会所的公关经理陈怡杉点出了会所经营的死穴。
编辑:闫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