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企破产不应盲目叫好

2012-05-03 09:02    作者:   来源:  

  日前有媒体报道,杭州锦绣天地房地产开发公司破产。随着楼市调控效应的不断显现,破产的房地产企业还将不断浮出水面。而有数据统计显示,光是北京、武汉、四川等三地,已有上千家房企从楼市“消失”。

  此前,曾为区域销售明星的杭州金星房地产开发公司破产,成为此轮楼市调控以来第一个倒下的房企。正是“一叶落而知秋”,有业内人士将其视为近十年地产暴利时代终结的风向标,或昭示着房地产正向一个“有亏有赚、有生有死”的正常行业回归。而对于那些拍手称快的普通民众来说,则寄希望于众多仍在与楼市调控对垒的开发商能放弃“死磕”,通过“以价换量”来求得一线生机,促使房价早日实现实质性下滑。

  平心而论,现在就为楼市转向而欢欣鼓舞,以为地产商在强大的政策压力面前已经兵败如山倒,恐怕还过于天真。就目前来看,破产或者“消失”的几乎都是小房企和一些项目公司,而“万保招金”领衔的重量级地产巨头仍稳坐钓鱼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消失”的房企,很多其实是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企业,通过转让或抛售房地产项目股权,“洗手上岸”回归主业以规避调控风头。这些以往在楼市翻云覆雨的炒家并未受创,大多都全身而退、暂时蛰伏;一旦调控力度松动,他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这或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开始,认为伴随部分开发商破产、倒闭,长期鱼龙混杂的地产行业经历一轮大浪淘沙,能将优质资产转移到有实力的企业手里。但目前破产或者濒临倒闭的基本都是清一色民营小房企,尤其是一些2008-2009年进入楼市的小房企,拿地成本高、降价空间小、资金回收慢,资金链极易断裂。反观那些举足轻重、财大气粗的地产巨头,大多有着国企或者上市公司的背景,在近年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仍能通过股市融资等渠道获得资金,得以维持充裕的现金流。

  因此,所谓“良币驱逐劣币”,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在地产行业上演“国进民退”;而伴随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大房企对于房价的操控能力反而进一步加强。

  另外,由于以往房地产企业破产案例甚少,具体处置仍面临多重困难。一旦有房企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规模破产,由于牵涉到众多购房者、银行、建筑公司,破产清算如何进行?银行的欠款谁来还、烂尾的楼盘谁来接手、业主的权利如何保障?诸多问题都需社会各界未雨绸缪、及早防范系统性风险。

  尤其是在楼市出现下行趋势的情况下,房企破产很可能留下没人接手的烂摊子。对此,各地主管部门应加快对房地产企业进行摸底,对一些资金紧张、工程进展缓慢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同时应严格执行预售资金监管制度,防止房企大范围破产损害业主利益。

  此外,需要警惕的是,伴随房企破产案例的增多,地产行业内对于调控松动的预期反而有所增长,冀望政府或因房企破产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在政策层面做一些“微调”,实施“外紧内松”的调控政策。对此,政策面还应给出更明确的信号,打消部分房企“固守待变”的心态,才能把楼市调控进行到底。 (光明经济 靳铃涵)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