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四大天王:谁将引领下半场

2012-04-13 07:41    作者:   来源:  

  记者 廖杰华 实习记者 张晓龙 谭蕊 随着4月6日保利地产年报的最终公布,地产行业前四强2011年的业绩全部出炉,以年销售700亿为门槛,万科、中海、保利、恒大是无可争议的四大天王。

  悄然间,告别野蛮生长的黄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调整;保障房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商业地产的分量不断提升;房产税的大面积推广正在酝酿;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蓬勃发展;严厉的调控短期内不会退出,一大批房地产企业在本轮调控中处境艰难,房地产市场的转型、重构的序幕已经拉开。如果要管中窥豹,四大天王是再合适不过的代表。

  年报显示,四大天王中,万科仍保持对规模的追求,连续两年销售额突破千亿;中海地产的综合实力无人能及,连续两年净利润过百亿,远超万科;恒大则像只张着血盆大口的八爪鱼,坐拥上亿平方米土地储备,销售面积超越万科,风光且高调;保利一如军队般内敛而强悍,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合理平衡,综合实力仅次于中海、万科。

  以四大天王2011年末的财务指标为线索,我们梳理了未来房地产行业的五个重大发展方向,来探讨这几家龙头企业,谁将引领中国房地产的下半场(万达、绿地因未上市,数据不便统计)。

  

  万科总裁郁亮说,上半场结束,下半场开赛,万科要多卖房子少拿地;中国海外董事局主席孔庆平说,房地产企业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比片面地追求规模更重要;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说,保持30%的年增长是合适的,也是必需的;而再次蝉联福布斯中国地产首富的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则说,对于全年800亿元的目标,很有信心,不可能大幅降价销售。

  从当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以及正在采取的重大举措来看,房地产行业的下半场,房产税可能逐步全面出台,保障房对商品房市场分流作用明显,调控将成为常态,房企的持续增长能力将成为制胜市场的关键能力。

  在这一维度,有着较长的可追溯的持续增长历史,拥有卓越管理团队的万科、中海是优胜者。万科,作为国内第一只房地产股票,多年一直保持着销售规模冠军,其持续增长可期。中海地产作为资历最老的房企,拥有30多年发展历史,已经上市20周年,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重创,迅速调整并持续保持行业利润冠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是行业前十强唯一保持利润增长的企业,根据其年报披露,2007-2011年,中海地产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4.7%,这一高增长率,行业中无出其右。保利地产世出央企,其上市几年以来的迅猛发展一直在冲击万科、中海的行业地位,其持续发展拥有很大的支撑力。

  四大天王中,恒大的持续发展可能最不令人放心,尽管其销售已冲至第二,利润已达到第三的位次,然而恒大的净资产仅有349亿,仅相当于万科的50%,支撑800多亿的销售,过高的财务杠杆给公司治理带来相当的挑战;全年超过3000多万平方米的在建面积,103个城市的庞大管理规模,管理半径可以说相当之大。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下半场,肯定没有过去黄金十年那么好赚钱。温家宝总理的最新表态唤起了大众对房地产价格合理回归的期待,随着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并进入城市化的后半程,房地产利润回落是大概率事件。随着房地产利润被削薄,粗放经营模式将前路艰难,精细化管理能力将成为房企的关键核心竞争力。

  中海地产以小于万科的销售规模,持续保持行业利润冠军,一直是万科学习的对象。万科总裁郁亮两度在其股东大会表示:尽管大家毛利率差不多,但中海的费用水平较出色,中海是万科学习的榜样。中海地产实现较高盈利的关键之一,缘于其有开发环节的精益生产能力。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指标来看,该项营业成本主要是土地及建安成本,2011年,中海地产该比值为57.4%,万科为60.2%,保利为62.8%,恒大为66.7%,也就是说,恒大实现100亿的收入,将较中海多支付9.3亿的成本,以其804亿的规模概算,将多支出70多亿的成本。在费用控制方面,以销售费用控制为例,2011年,中海地产销售费用/销售额仅为0.76%,保利为1.7%,万科则为2.1%,几乎是中海地产的3倍,恒大则更高,达到3.4%,约是中海的4.5倍。几个点,对于四大天王已经实现的销售规模,意味着数十亿的利润。如果房地产行业的毛利降至20%,行业当前普遍3%-5%的销售费用占比,必须精进。

  万科的内控管理一直在改进,但是其高管团队的波动,以及各业务环节外包模式,在未来行业利润走低的情势下,有必要反思。万科近两年多位高管离职,2012年以来频遭数轮信任危机,以郁亮为首的管理团队则陷入空前压力,万科长期以财务主导和规模扩张为主的路径依赖再次面临质疑。

  保利的销售规模与中海相当,但保利开发业务员工规模是中海的2.8倍,员工效益需要较大提升。恒大在去年底传出裁员30%,今年2月份又传出全球招聘5300人,其管理行为的飘忽、随意,需要更多修炼。

  

  当前的调控,大量房企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随着调控的持续与深化,以及中央政府一系列重大举措的陆续出台,房地产行业的整合时代正在来临。谁将有能力整合并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这一维度,万科与中海所具备的能力、经验与实力,将有更多的好戏可看。保利拥有独特的背景与实力,也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恒大则可能需要更多专注自己的家务事。

  万科拥有678亿的净资产,年收益亦可观,作为房企龙头,其融资能力也具有优势,尤其是万科擅长收购小开发商的土地、项目,合作开发搞得有声有色,而且万科近两年在调控背景下已有意放缓拿地规模,手持342亿现金,可能正在等待掉队的企业。

  中海地产每年利润丰厚,又拥有作为20年上市历史的恒生成份股,在国内融资紧缺时段,依然能以远低于国内的利率在香港市场顺利融资。今年2月,中海地产在香港发行7.5亿美元的8年期债券,利率仅为4.875%,今年3月初,万科向深国投申请30亿的信托借款,利率已超过10%。中海一直坚持稳健的财务控制,资金一直充裕,尤其是行业低潮时,资金及融资优势尽显。迄今为止,中海是第一家成功并购上市公司的中资房企,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低潮期,市场曾传闻中海并购绿城,也正是在2008年,中海地产洽购一家以房地产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后更名为中国海外宏洋),并于2010年完成并购,完成收购后,当年中海宏洋即实现10亿港元的净利润,2011年,中海宏洋的利润更是超过18亿港元。

  保利拥有421亿的净资产,加上其央企独特的背景,39个城市的布局,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整合中,将可能是重要的角色。已经拥有的高达1.37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已经足够恒大努力应付了,未来可能并没有多少精力用于外部整合。

  

  随着一、二线城市的土地日益稀缺,房企的发展重心逐步下探至三、四线城市。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三、四线城市是关键的战略方向之一,房企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房企的规模与效益。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及背靠的广大农村,也拥有庞大的人口,在政府力推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房企在三、四线城市拥有大量机会。

  在这一维度,恒大已经领先,恒大的迅速爆发,完全依赖于其他大佬在一、二线城市的深耕,暂无暇顾及之际。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不规范、利润创造能力相对较弱,恒大相当激进地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对于治理管控提出了较高要求,恒大能否保持当前的发展势头,有赖于整理好自己,提升管理能力。

  万科、保利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则秉持不急不徐的节奏,万科全国布点54个城市,保利布点39个城市,尽管远少于恒大的进军城市的数量,但亦属在三、四线城市布局规模相当可观的房企。中海地产一直在一、二线城市着力,中海宏洋作为中海地产旗下进军三、四线城市的独立上市平台,两年左右的时间,已经布局于10个三线城市,行动迅速而劲猛,拥有其他企业多线混同作战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随着中国城市化日渐丰满,比照今日之香港,是新鸿基、九龙仓等拥有大量商业物业房企的天下。以中国之幅员辽阔,商业地产持续的现金流具备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这一个维度,万达是一个缺席的主角,因为未上市,没有可供参照的数据,未能比对分析。如果万达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出大的问题,在商业地产的发展方面,万达已经形成的经营模式、规模优势,是包括四大天王在内的房企暂时无法望其项背的。

  四大天王的商业地产,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而已经迈出一小步的是保利、中海。2011年,保利实现物业租赁、展览服务、商场和酒店经营收入超过8亿元,在广州、佛山、成都拥有投入运营的商业物业达到50万平方米。

  中海地产则在香港、北京、深圳、成都等地拥有投入运营的写字楼、酒店达到41万平方米,2011年的租金收入达到3.6亿港元。同时中海已经列入发展计划的商业物业超过260万平方米,在未来3年内,将有合计近40万平方米的5座环宇城购物中心投入运营。

  万科还处在是否进军商业地产的战略犹豫阶段。这既涉及到万科对中国房地产未来的理解,也涉及到万科两代领导人王石和郁亮在理念上的冲突。万科至今没找到一条适合万科的商业开发体系。

  恒大巨大的开发量中,被动持有部分商业物业,但基本都分布在三、四线城市,需要较为漫长的市场培育期,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的盈利能力亦是堪忧,甚至可能拖累恒大整体发展速度。

  过去的黄金十年,万科、中海一直处于引领发展位置,万科声名显赫,中海则低调潜行,随后保利迅速崛起,恒大在后半程插队。综合以上分析,四大天王在五个维度中,中海的指标最优,万科或可能更有机会继续引领,或者是万达,又或者是有如恒大一般爆发并挤到前台者,谁将引领中国房地产的下半场,拭目以待。

  记者 廖杰华 实习记者 张晓龙 谭蕊

  随着4月6日保利地产年报的最终公布,地产行业前四强2011年的业绩全部出炉,以年销售700亿为门槛,万科、中海、保利、恒大是无可争议的四大天王。

  悄然间,告别野蛮生长的黄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调整;保障房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商业地产的分量不断提升;房产税的大面积推广正在酝酿;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蓬勃发展;严厉的调控短期内不会退出,一大批房地产企业在本轮调控中处境艰难,房地产市场的转型、重构的序幕已经拉开。如果要管中窥豹,四大天王是再合适不过的代表。

  年报显示,四大天王中,万科仍保持对规模的追求,连续两年销售额突破千亿;中海地产的综合实力无人能及,连续两年净利润过百亿,远超万科;恒大则像只张着血盆大口的八爪鱼,坐拥上亿平方米土地储备,销售面积超越万科,风光且高调;保利一如军队般内敛而强悍,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合理平衡,综合实力仅次于中海、万科。

  以四大天王2011年末的财务指标为线索,我们梳理了未来房地产行业的五个重大发展方向,来探讨这几家龙头企业,谁将引领中国房地产的下半场(万达、绿地因未上市,数据不便统计)。

  持续增长能力

  万科总裁郁亮说,上半场结束,下半场开赛,万科要多卖房子少拿地;中国海外董事局主席孔庆平说,房地产企业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比片面地追求规模更重要;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说,保持30%的年增长是合适的,也是必需的;而再次蝉联福布斯中国地产首富的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则说,对于全年800亿元的目标,很有信心,不可能大幅降价销售。

  从当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以及正在采取的重大举措来看,房地产行业的下半场,房产税可能逐步全面出台,保障房对商品房市场分流作用明显,调控将成为常态,房企的持续增长能力将成为制胜市场的关键能力。

  在这一维度,有着较长的可追溯的持续增长历史,拥有卓越管理团队的万科、中海是优胜者。万科,作为国内第一只房地产股票,多年一直保持着销售规模冠军,其持续增长可期。中海地产作为资历最老的房企,拥有30多年发展历史,已经上市20周年,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重创,迅速调整并持续保持行业利润冠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是行业前十强唯一保持利润增长的企业,根据其年报披露,2007-2011年,中海地产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4.7%,这一高增长率,行业中无出其右。保利地产世出央企,其上市几年以来的迅猛发展一直在冲击万科、中海的行业地位,其持续发展拥有很大的支撑力。

  四大天王中,恒大的持续发展可能最不令人放心,尽管其销售已冲至第二,利润已达到第三的位次,然而恒大的净资产仅有349亿,仅相当于万科的50%,支撑800多亿的销售,过高的财务杠杆给公司治理带来相当的挑战;全年超过3000多万平方米的在建面积,103个城市的庞大管理规模,管理半径可以说相当之大。

  精细化管控能力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下半场,肯定没有过去黄金十年那么好赚钱。温家宝总理的最新表态唤起了大众对房地产价格合理回归的期待,随着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并进入城市化的后半程,房地产利润回落是大概率事件。随着房地产利润被削薄,粗放经营模式将前路艰难,精细化管理能力将成为房企的关键核心竞争力。

  中海地产以小于万科的销售规模,持续保持行业利润冠军,一直是万科学习的对象。万科总裁郁亮两度在其股东大会表示:尽管大家毛利率差不多,但中海的费用水平较出色,中海是万科学习的榜样。中海地产实现较高盈利的关键之一,缘于其有开发环节的精益生产能力。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指标来看,该项营业成本主要是土地及建安成本,2011年,中海地产该比值为57.4%,万科为60.2%,保利为62.8%,恒大为66.7%,也就是说,恒大实现100亿的收入,将较中海多支付9.3亿的成本,以其804亿的规模概算,将多支出70多亿的成本。在费用控制方面,以销售费用控制为例,2011年,中海地产销售费用/销售额仅为0.76%,保利为1.7%,万科则为2.1%,几乎是中海地产的3倍,恒大则更高,达到3.4%,约是中海的4.5倍。几个点,对于四大天王已经实现的销售规模,意味着数十亿的利润。如果房地产行业的毛利降至20%,行业当前普遍3%-5%的销售费用占比,必须精进。

  万科的内控管理一直在改进,但是其高管团队的波动,以及各业务环节外包模式,在未来行业利润走低的情势下,有必要反思。万科近两年多位高管离职,2012年以来频遭数轮信任危机,以郁亮为首的管理团队则陷入空前压力,万科长期以财务主导和规模扩张为主的路径依赖再次面临质疑。

  保利的销售规模与中海相当,但保利开发业务员工规模是中海的2.8倍,员工效益需要较大提升。恒大在去年底传出裁员30%,今年2月份又传出全球招聘5300人,其管理行为的飘忽、随意,需要更多修炼。

  市场整合能力

  当前的调控,大量房企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随着调控的持续与深化,以及中央政府一系列重大举措的陆续出台,房地产行业的整合时代正在来临。谁将有能力整合并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这一维度,万科与中海所具备的能力、经验与实力,将有更多的好戏可看。保利拥有独特的背景与实力,也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恒大则可能需要更多专注自己的家务事。

  万科拥有678亿的净资产,年收益亦可观,作为房企龙头,其融资能力也具有优势,尤其是万科擅长收购小开发商的土地、项目,合作开发搞得有声有色,而且万科近两年在调控背景下已有意放缓拿地规模,手持342亿现金,可能正在等待掉队的企业。

  中海地产每年利润丰厚,又拥有作为20年上市历史的恒生成份股,在国内融资紧缺时段,依然能以远低于国内的利率在香港市场顺利融资。今年2月,中海地产在香港发行7.5亿美元的8年期债券,利率仅为4.875%,今年3月初,万科向深国投申请30亿的信托借款,利率已超过10%。中海一直坚持稳健的财务控制,资金一直充裕,尤其是行业低潮时,资金及融资优势尽显。迄今为止,中海是第一家成功并购上市公司的中资房企,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低潮期,市场曾传闻中海并购绿城,也正是在2008年,中海地产洽购一家以房地产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后更名为中国海外宏洋),并于2010年完成并购,完成收购后,当年中海宏洋即实现10亿港元的净利润,2011年,中海宏洋的利润更是超过18亿港元。

  保利拥有421亿的净资产,加上其央企独特的背景,39个城市的布局,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整合中,将可能是重要的角色。已经拥有的高达1.37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已经足够恒大努力应付了,未来可能并没有多少精力用于外部整合。

  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潜力

  随着一、二线城市的土地日益稀缺,房企的发展重心逐步下探至三、四线城市。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三、四线城市是关键的战略方向之一,房企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房企的规模与效益。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及背靠的广大农村,也拥有庞大的人口,在政府力推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房企在三、四线城市拥有大量机会。

  在这一维度,恒大已经领先,恒大的迅速爆发,完全依赖于其他大佬在一、二线城市的深耕,暂无暇顾及之际。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不规范、利润创造能力相对较弱,恒大相当激进地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对于治理管控提出了较高要求,恒大能否保持当前的发展势头,有赖于整理好自己,提升管理能力。

  万科、保利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则秉持不急不徐的节奏,万科全国布点54个城市,保利布点39个城市,尽管远少于恒大的进军城市的数量,但亦属在三、四线城市布局规模相当可观的房企。中海地产一直在一、二线城市着力,中海宏洋作为中海地产旗下进军三、四线城市的独立上市平台,两年左右的时间,已经布局于10个三线城市,行动迅速而劲猛,拥有其他企业多线混同作战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能力

  随着中国城市化日渐丰满,比照今日之香港,是新鸿基、九龙仓等拥有大量商业物业房企的天下。以中国之幅员辽阔,商业地产持续的现金流具备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这一个维度,万达是一个缺席的主角,因为未上市,没有可供参照的数据,未能比对分析。如果万达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出大的问题,在商业地产的发展方面,万达已经形成的经营模式、规模优势,是包括四大天王在内的房企暂时无法望其项背的。

  四大天王的商业地产,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而已经迈出一小步的是保利、中海。2011年,保利实现物业租赁、展览服务、商场和酒店经营收入超过8亿元,在广州、佛山、成都拥有投入运营的商业物业达到50万平方米。

  中海地产则在香港、北京、深圳、成都等地拥有投入运营的写字楼、酒店达到41万平方米,2011年的租金收入达到3.6亿港元。同时中海已经列入发展计划的商业物业超过260万平方米,在未来3年内,将有合计近40万平方米的5座环宇城购物中心投入运营。

  万科还处在是否进军商业地产的战略犹豫阶段。这既涉及到万科对中国房地产未来的理解,也涉及到万科两代领导人王石和郁亮在理念上的冲突。万科至今没找到一条适合万科的商业开发体系。

  恒大巨大的开发量中,被动持有部分商业物业,但基本都分布在三、四线城市,需要较为漫长的市场培育期,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的盈利能力亦是堪忧,甚至可能拖累恒大整体发展速度。

  过去的黄金十年,万科、中海一直处于引领发展位置,万科声名显赫,中海则低调潜行,随后保利迅速崛起,恒大在后半程插队。综合以上分析,四大天王在五个维度中,中海的指标最优,万科或可能更有机会继续引领,或者是万达,又或者是有如恒大一般爆发并挤到前台者,谁将引领中国房地产的下半场,拭目以待。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