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潘石屹讲房企“质量门”的故事
2012-04-04 00:04 作者: 来源:
某房地产董事长潘石屹4月2日在受访时表示,调控政策应该尽快向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转变。针对当前一些房企爆出“质量门”问题,潘石屹认为这表面的质量问题背后,是房价下降导致的后果。(4月3日人民网)
对于调控政策之下房地产市场的前景,潘石屹指出的“尽快向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转变”,无疑是客观真实的。但对于近来频爆的房企“质量门”事件,潘董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认为“是因为房价没有涨,甚至真正的房价在大幅度跌的情况下,这种质量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听上去至少是会让人误解的。
如果没有听完潘石屹关于“质量门”的故事,最容易产生的误解就是:由于房价下跌了,房产商的利润薄了,于是就偷工减料。因此发生了类似“万科质量门”,或称“万科纸装修”等房企“质量门”。其实潘董不是这个意思。潘董认为:“如果房子不降价,去年买的房子是100万,今年这个房子值200万,地板上裂一点,反正赚了一百万。可是去年买的房子是100万,今年变成50万了,买主已经亏了50万,再看地板也是裂的,墙也是裂的,就会给开发商施加压力。”
这才是潘石屹关于房企“质量门”这个“故事”的出彩点。原来,所谓的“质量门”并非房企偶尔的偷工减料,而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因为房产成了奇货可居的香饽饽,“去年买的房子是100万,今年这个房子值200万”,犹如带有瑕疵的钻石,也比完美无缺的有机玻璃值钱的多,谁会去计较地板开裂,墙体也开裂?说难听一点,如果谁要因此维权,估计房产商很乐意原价退货。这就奠定了潘石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当然,脱离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畸形现实背景,潘石屹的“故事”还是有点荒谬的。房子的价格和基本的质量保证不是一回事。价格或许体现在房子的档次上,但基本的质量保证是产品的起码要求,怎么能让房产的升值冲抵质量的缺陷?但是,如果不把房子当做房子,将其视为一块资产炒作的筹码,谁还会去在意这块筹码有什么残缺或破损?就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在紧锣密鼓之下,都在接了上家传下家,至于那朵花是不是已经干瘪了,没人来得及细看。
房地产调控政策让这次“击鼓传花”的鼓点戛然而止。花在谁的手里,此时的感觉就不是“香饽饽”,而是烫手的“山芋”了。于是发现这个本来不愁下家的“游戏道具”,叶也黄了,花也谢了。潘董,是不是这个意思?
笔者当然明白,那些遇到“质量门”的业主并非都是“传花手”,哪怕“去年买的房子是100万,今年这个房子值200万”,发现质量问题还是要维权的。对自住的购房者来说,哪怕房产升值的价值足以冲抵维修的费用,但这仅仅是升值,而不是实际交易的利润,升值或贬值都只是一种“感觉”。只有那些把房产当做炒作筹码的人,进进出出都是真金白银。那么,潘董用房产的升值或贬值来化解“质量门”,至少反映了房地产商对房子基本属性的认定,也可以说是他们对房地产开发目的和意义的认识。
说起来作为商人,抓住这样的市场契机没错,企业的运作本来就是资本博弈。既然市场需要的是用来炒作的筹码,而所谓的“刚需”又不具备推高房价的能力,要实现房地产的暴利,就要靠这些“传花手”推波助澜。因此,潘董的说法是很有根据的。这个房地产市场本身就已经畸形了,当“炒房”成为热词时,“击鼓传花”的游戏就紧锣密鼓了。而当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得鼓停花止,才发现花有点谢了,叶有点黄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从潘董这个“故事”的寓意中,按照目前的房价和这堆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的实际价值,就算门是实木的,地板和墙也永远不开裂,您就买到了货真价实的商品了么?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