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瓦房,农民住上别墅楼

2012-03-13 10:01    作者:   来源:  


  赶在龙年新年前,龙门县龙华镇长滩村下湖村民小组村民李兰清一家5口住进了新修好的两层半小楼房中,再也不担心下雨房子漏水了。

  三栋镇鹿颈村刚修好的15栋30户岭南新民居,让鹿颈村北一组的范桂东和北二村的范庆云心痒痒,两个人都希望能成为30个幸运儿之一。

  去年6月,曾满善一家三口从桥东搬到了位于江北25号小区的保障性住房惠祥花园,房子也从20平方米升级到80平方米。说起保障房,除了“舒服”二字,曾满善都不知该如何形容。

  在惠州公共服务均等化“八个新突破”中,农村住房保障均等化是其中之一。惠州的经验是,农村住房改造不仅不落后,还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在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方面,惠州颇受好评的保障房制度则可以说明一切。

  装修和城里的

  别墅一样好

  “以前想都不敢想会有住上新楼房的一天,现在却是踏踏实实地住在了里面。”回想起以前住的瓦房,再看看现在的两层半新楼房,李兰清至今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长滩村位于龙华沙迳片区,村民主要靠种水稻、蔬菜为生,收入较低。在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工作开展以前,李兰清一家住在30平方米大小的瓦房里。老鼠时不时爬上屋顶掀掉瓦片,李兰清一家就得定期给瓦房“检查身体”,防止下雨时从屋顶漏下的雨水越来越多,房子的墙体也是百孔千疮。

  李兰清两夫妻加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搬进新家前,他们每个人的活动空间都十分有限,现在却完全不同。李兰清和丈夫住在新家的一楼,三个小孩住在二楼。“最开心的是两个女儿,她们都分别有了自己的房间,大家都住得很开心”。

  从下雨必漏的瓦房,到结结实实的两层半新楼房,李兰清一家自己出了10万元。

  李兰清说:“政府补助了两万五。亲戚朋友听说这个政策后也劝我不要浪费机会,都借了些钱给我。”

  和李兰清一样,长滩村40多户村民都陆续住进了新楼房。村支部书记廖锦汉说,村里上湖、下湖两个村民小组是“幸福安居工程”整村推进示范点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新修的楼房大多是两层高,一部分较富裕的村民则直接修三层高的新楼房,装修得和城市的别墅一样好。

  楼房建好了,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落下。廖锦汉说,今年长滩村“幸福安居工程”整村推进示范点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已经逐步到位。在招投标完成后,将立即开始文化广场建设、县道建设、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

  龙华镇委书记林大升说,除了长滩村,龙华镇还有5个自然村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住房统一规划改造,其中包括危房拆除重建以及旧房翻新改造,今年底前可全部完成。

  镇党委委员陈奕权是该镇农村住房改造的直接负责人,在他看来,村民对这项政策都非常满意。

  除了建好农民的房子,配套设施也都在建设中。龙华镇将逐步修好道路、鱼塘、文化设施等,还将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上下功夫,让农村和城市住房真正实现“零差别”。

  三年改造万余困难户住房

  住有所居,是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最大心愿。

  记者从惠州市扶贫办了解到,2004年-2010年,全市共落实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资金4.88亿元,累计完成1.25万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改造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近5.6万多人住房难问题。

  根据惠州市政府办公室公布的《惠州市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从去年开始至2013年的3年时间里,惠州计划改造11780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其中,2011年改建3060户,2012年改建4372户,2013年改建4348户。

  11780这个数字,是经省扶贫办核查确认的惠州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数。按照省的部署,惠州去年已经在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中挑选了9个建立“整村推进示范村”,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各建3个,长滩村是其中的一个。

  2011年已经过去,惠州的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成绩如何?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市完成336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任务,比省下达的3060户改建任务多306户,落实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资金19294万元,其中省财政3060万元,市财政3980万元(含9个示范点补助资金),县财政配套2882万元,农民自筹9337万元,单位帮扶35万元。

  博罗县横河镇嶂背村也在进行农村住房改建,新楼房已经修得差不多了。能住进新房的村民,都恨不得楼房赶紧修好,赶紧住进去。

  为扎实推进贫困户住房改造建设,市级财政补助标准已由原来的5000元提高到10000元,每户补助标准从2010年的1.3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2.5万元以上。今年计划完成4372户贫困户危房改造,确保全面完成3年改造11780户的任务。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做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信息管理工作,惠州已经举办了县镇管理信息录入员培训班,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目前,2010-2013年度惠州住房改建农户基本信息已经全部录入管理系统,并按年度实现动态跟踪管理。

  30万元就能买套新民居

  坡屋顶、琉璃瓦、灰色墙壁、前后院设计……在天高云淡、阡陌纵横、一片生机盎然的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一片有着浓郁客家味的“小别墅”特别显眼。这些都是广东省三个岭南新民居示范点之一岭南新民居惠州示范点。

  鹿颈村“岭南新民居示范点”共15栋30户,包括居住型民居22户,户均建筑面积199平方米。居旅结合型8户,户均建筑面积248平方米。

  房前有前院,可以放农具。屋后有后院,可以养鸡鸭。三层小别墅,南北通透,10多个房间,抽水马桶、洗手台、大阳台,居家设施一应俱全。

  这些设施装备一应俱全的“小别墅”只要30万至50万元。

  在这之前,鹿颈村是个有名的“烂村”。每到雨季,淡水河倒灌便会淹了村子。村里多是“水火田”,雨天浸、日晒旱,生产的粮食也经常不够吃。

  范桂东是鹿颈村北一组的村民,一家十多口人住在约50平方米的房子内。建好后的新民居将有200平方米,他们一家住起来会舒服很多。

  范桂东说,现在的房子旧,环境也不太好。得知可能有份分到一套岭南新民居的消息后,他十分高兴。新民居的规划、配套以及环境都很好,他十分想要。

  北二组的村民范庆云也想要一套新民居。他说:“如果我能成为新民居第一期30户中的一户就太幸运了。”

  以新民居示范点的建设作为契机,惠城区同时带动了老村庄改造,并作为岭南新民居建设的一部分。目前,该村约100户老民居完成了改造,通过道路硬底化、完善排水排污设施、穿衣戴帽等综合整治,零乱的老村庄有了新貌。

  如今,鹿颈村不仅不是“烂村”,还有了一首“村歌”《最美乡村》。

  城市低收入家庭也住上了好房

  在住进惠祥花园前,做保安的曾满善一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妻子每个月只能靠做钟点工赚几百元,买房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他说:“在保障房分配前一年,街道负责人就来通知我们申请保障房,结果还真申请到了。”

  曾满善在惠祥花园的房子已经越来越有家的味道,女儿也有了自己的房间,附近有市场,买菜也方便。

  和曾满善一样申请到保障性住房,从此“住得很舒服”的市民不在少数。

  “申请过程很顺利,住得很舒服,现在很开心。”家里有四口人的张秀兰在搬到惠祥花园前住的是一间26.5平方米的小房子,现在则住进了一套79平方米的三居室,居住环境的改善让她一连说了三个“很”字。

  由于申请标准高等因素限制,许多城市现有的廉租房数量未能覆盖所有符合标准人群,被排除在外的重要组成群体之一便是“夹心层”。

  市住建局住房与房地产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政策的变化,我们将着力解决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夹心层"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按照减少保障房种类的原则,惠城中心区2012年底前,其他县(区)2013年3月底前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直管公房、公务员过渡性住房和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合并管理、并轨运行,统一归类为公租房,建立以公租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按照分档补贴的原则,解决住房保障对象基本居住需求,只租不售。

  在全国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背景下,惠州能否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建设保障房?

  市住建局副局长施为学说,惠州的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完全没问题。

  为做好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工作,惠州市完善并细化了《惠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施细则》,严格申请、审核、登记、轮候、推出机制。通过“三审三公示”的公开、公正、透明规范的申请分配程序。

  正是因为政策的透明和严谨,一些城市面临的保障性住房“住进去就退不出来”的问题,惠州市到现在还未遇到。

  未来,惠州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规划引导,落实土地、融资、税费等各项优惠政策。到“十二五”末期,全市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数据与事实

  2004年-2010年,惠州市共落实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资金4.88亿元,累计完成1.25万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改造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近5.6万多人住房难问题。

  从去年开始至2013年的3年时间里,惠州计划改造11780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其中,2011年改建3060户,2012年改建4372户,2013年改建4348户,共11780户。

  去年,惠州已经在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中挑选了9个建立“整村推进示范村”,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各建3个。

  去年,惠州市完成336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任务,比省下达的3060户改建任务多306户,落实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资金19294万元,其中省财政3060万元,市财政3980万元(含9个示范点补助资金),县财政配套2882万元,农民自筹9337万元,单位帮扶35万元。

  采写 南方日报记者 黄慧莹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