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造就收缩年 房企拿地规模跌幅明显
2012-01-20 18:43 作者: 来源:
【财经网(博客,微博)专稿】记者 王熙喜
受市场调控的影响,2011年土地市场成交持续低迷,流拍不断,房企拿地策略也较往年谨慎。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房企拿地的积极性,四季度开始,采取多方面举措积极推地,再加上今年政策面将趋于缓和的预判,房企的投资信心至去年12月也有所上升,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显露出抄底迹象,比如保利地产(600048,股吧)、招商地产(000024,股吧)。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数据显示,重点企业拿地总量下跌五成。2011年15家典型企业的新增土地总建筑面积为8067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48%,有七成以上的企业新增土地面积同比均有所下滑,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企业是富力、雅居乐、金地,同比跌幅都超过八成。新增土地总金额为1854亿元,同比下跌48%,除了中海地产、招商地产、碧桂园的拿地金额同比增加外,其余八成的典型企业拿地金额同比均有下滑。
万科、保利、恒大新增土地总量一直位于前列,万科更是连续两年稳居拿地金额的首位。位次变化较大的企业是中海和招商,中海2010年新增土地总建面榜仅位列第七,2011年跃居至第二;招商则由2010年的末位上升到第七位;从入榜门槛来看,同比也收缩明显,企业拿地总建面的入榜门槛为41万平方米,同比跌幅达77%;拿地总金额的入榜门槛为13亿元,同比下跌54%。
金地收缩幅度最大,全年仅新增两幅土地。2011年典型企业新增土地排行榜中,金地以“41万平方米、13亿元”陪坐席末,相对2010年金地新增土地380万平方米,拿地金额122亿元来说,同比跌幅将近九成。结合其销售情况来看,金地全年销售金额309亿元,低于年初制定的400亿元。可见,调控下回笼资金的压力,直接导致拿地策略的大幅收缩。
2011年重点企业新增土地金额的TOP3分别为万科集团、中海地产、保利地产,其中,中海地产年度新增土地总额为250亿元,同比增长19%。中海逆势扩张,战略布点21个城市。
拿地成本,典型企业2011年新增楼板价基本同2010年持平。2011年,15家典型企业的新增楼板价为2298元/平方米,基本和上年2304元/平方米的均价持平。随着2011年末土地供应力度的加大,出让底价的调低,角逐优质地块的竞争企业较少,部分有实力的企业选择11、12月的土地价格低点突击拿地。以保利为例,其12月的平均拿地成本为2488元/平方米,低于其全年平均楼板价;而招商12月的拿地成本为3219元/平方米,比其平均楼板价低12%。
龙湖进军上海商业地产,拿地成本上涨六成。龙湖地产拿地成本上涨最快,2011年的新增楼板价为2930元/平方米,同比涨幅达64%。龙湖地产2011年的战略布局偏向长三角区域,先后在上海、宁波、无锡等地有新增土地储备,尤其是8月在上海拿的商办用地,平均楼板价为8080元/平方米,带动了企业整体拿地成本的上升。龙湖进军上海商业地产,也体现了企业对调控环境的应对策略,即通过提升商业地产比例来增加产品多元化。
恒大土地成本控制最理想,楼板价仅811元/平方米,相对上年同期上升了14%。恒大拿地成本较低,是由于其新增土地多位于三、四线城市,比如芜湖、六安、盐城等地,2011年没有在一线城市拿地。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