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回访入住共有产权保障房家庭“没想到
2012-01-09 09:03 作者: 来源:
编前语
2011年初,韩正市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填写了他的幸福卡:2011+安居工作=幸福。如今,2011年的日历已悄悄翻过,在2012年上海“两会”召开之际,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发现本市在“保民生惠民生”工作中切切实实让百姓感受到实惠。现在我们对两个民生工程保障房和菜篮子进行回访。正如记者采访中感受的那样:困难家庭有机会搬进宽敞的“新家”,市民的菜篮子拎得越来越轻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感受就是:幸福、阳光。
两年前,蜗居13.2平方米“鸽子笼”十几个年头的吴吉祥一家根本不敢想象自己能有机会搬进宽敞的“新家”;同样,两年前,徐志元一家四口也从没奢望能有朝一日住进三房两厅的“豪宅”。当问及他们现如今的感受,“幸福、幸运、阳光”是他们最大的感触。
随着上海市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像吴吉祥、徐志元一样住进保障房新居,这也是上海“四位一体”完善的保障房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真心感谢党的阳光政策,让我们能达成心中的夙愿。”在丈夫徐志元的搀扶下,患有眼疾的妻子周月妹幸福地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陈弋
》个案1
“现在的生活完全归功于阳光政策”
“不敢想象现在还能有间阳光房”
每天,吴吉祥总会呆在新家的“阳光房”里度过每一个闲暇的午后。话语间,老吴的脸上绽放着笑容。原本吴吉祥一家住在徐汇区湖南路上的一间13.2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住着一家三口。提起以前的住房生活,老吴和妻子俞伟萍的脸上还是留有困苦的回忆。“我们之前是住在底楼,你知道的,上海的老房子地势低,每次下大雨,雨水都会倒灌,一直淹到膝盖。”俞伟萍比划着齐膝高的潮水,她说,水势倒灌迅猛的时候,一家人只能忙着用脸盆往外舀水,对家具,对一家人的生活都会造成影响,“那时候,别说开辟一间"阳光房",能有个地方落脚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俞伟萍说,由于底楼潮湿,自己还落下了腰疾,“现在的生活完全归功于阳光政策!”
吴吉祥说,13.2平方米的底楼要住3个人,平均每个人住4个平方左右,无奈,一家人只能在老房子里搭阁楼,“老房子层高还算比较高,大约4米,所以搭个小阁楼,一家人平时睡觉就睡在那里,没事的时候就在下面看电视、做功课。”
老吴如今的幸福生活
记者看到,对于如今的新家,吴吉祥和妻子俞伟萍非常珍惜,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打理,除了“阳光房”外,他们在建筑面积49平方米的一室一厅里给女儿安置了一张类似宿舍床铺的木质床板,下面放着沙发,看电视就坐在沙发上,睡觉就可以爬上床,而夫妇二人有了一间自己的房间,“现在厅给女儿睡,我们自己睡卧室,主要是女儿已经结婚,所以不太常住。”记者了解到,老吴的女儿已经工作结婚,是华山医院的一名护士,不过,这只是她的一个身份,另一个则是小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女婿正好出国,女儿就搬来和我们住。”
采访中,女儿小吴也搬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家三口其乐融融,49平方米的房间显得简约、舒适、温馨。老吴此前一直在为工程队打散工赚些生活费,妻子也已经退休,如今所购买的共有产权保障房还是有一定还款压力,“原先的老房子租出去可以在1000元左右,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这也是很多经适房申购家庭的做法。”老吴告诉记者,他目前会找机会在小区里帮帮忙,又或者找些临工做贴补家用,生活过得挺充实。“搬进新家后的生活很规律,先送女儿上班,然后和妻子买菜,再之后一起逛逛博雅苑周边,远离市中心的空气很好,很适合晒太阳。”
》个案2
“希望配套设施尽快完善”
徐志元一家住上三房二厅
2009年,上海确定了闵行、徐汇为经济适用房供应试点区主要是上海市统筹建设的松江泗泾基地的“新凯家园”小区,以及闵行浦江基地的“博雅苑”小区。和吴吉祥类似,同样来自徐汇区的徐志元一家也是首批试点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购家庭,不过,和吴吉祥一室一厅49平方米的户型不同,徐志元一家四口住在约89平方米的三室二厅户型,属于房源中最大的户型。
记者在徐志元家看到,客厅明亮,朝南,由于属于紧凑型户型设计,因此房间规整,在下午时分,冬日阳光映照下的内阳台相当温暖,“虽然没怎么花钱装修,但看上去感觉还不错吧!”徐志元对于房间相当满意,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去年5月入住时,自己几乎没怎么弄,毛坯房内只要刷上一层涂料就已经显得干净、整洁。
徐志元说,在博雅苑住了大半年,总体感觉不错,由于临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也有公交线路站点,虽然作为试点供应的房源,主要以中小套型为主,但工程质量、小区内部环境与中高档商品房无异。目前,小区已有约500余户家庭入住。
不过,徐志元也指出,碍于小区建成不久,一些规划中的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规划中的医院、邮局、银行等希望尽快竣工交付,“现在领工资都得跑上很远,没有银行的生活确实不方便,另外,医院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社区卫生中心听说已经快建好了,那我们居民就希望尽快对外开放。”
居委会干部经常会来照顾妻子
在搬入博雅苑前,老徐住在徐汇区陕西路建国路附近,育有两个双胞胎女儿,“老房子30多平方米,住着四个人,而且妻子眼睛也不好,特别希望能有一天改善全家人的居住条件。”老徐说,妻子名叫周月妹,患有视网膜脱落,所以眼睛基本看不见事物,生活需要人照顾,“这里的居委会干部特别好,经常会来看望照顾妻子,这一点让他们全家非常感动。”
周月妹向记者回忆,有一次,上海要遭遇一轮强台风天气,为避免出现危险,居委会干部特地来他们家关照她关紧门窗,“可能考虑到我眼睛不好,还帮我把家里的门窗关好。”周月妹说,自己眼睛是在家人故去时因为流泪过多而失明,一共治疗了5次,但都没有治好,这样维持了好多年,总需要家人照料,不过,现在有了贴心的居委会干部,丈夫徐志元上晚班时自己也不再担心。
记者了解到,现在徐志元的两个女儿一人一间房间,相当宽敞,而他自己也在街道里干起了保安工作,全家人的生活虽然不宽裕,却很舒适,“女儿还给妻子买了健身设备,让她即便眼睛不好也能参与锻炼。”说着,在丈夫的搀扶下,周月妹还现场给记者演示健身器械的使用。
上海着力打造“四位一体”保障房
多年来,上海着力打造以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共有产权保障房和动迁房为主的租售并举的保障房模式。截至今年11月底,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约26.7万套;新开工、筹措各类保障房1700万平方米,按期完成了既定目标。“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全面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逐步改善居住条件。住房规划的基调为,市场商品房减量,保障性住房增量。计划新增供应各类保障住房100万套,新增供应廉租住房7.5万户、共有产权房4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8万套、动迁安置房35万套。
据悉,今年上海将确保年新建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6.58万套、1100万平方米,供应11万套、770万平方米。对符合廉租房保障对象应保尽保;进一步放宽共有产权保障房准入门槛;完善公共租赁房供应。改善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为更多年轻人解除后顾之忧。
》记者手记
幸福像花儿一样
有句话说,“幸福像花儿一样”,采访中,记者切实感受到了像花儿一般灿烂、珍贵的笑容……记得当问及周月妹对上海“四位一体”保障房政策的感受时,她脱口而出,“感谢党的阳光政策!”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清晰而响亮的声音,没有任何浮夸,让人听后舒心一笑。的确,和过去的住房环境相比,现在的居住条件近乎“奢侈”,这让一家人无比珍惜,也愿意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看到这一幕时,记者也由衷为他们高兴,也为市政府建设“四位一体”保障房体系而叫好。
吴吉祥、徐志元两户人家是首批数百户搬入经适房家庭的一个缩影,更是“四位一体”保障房体系受益群体的一个缩影。不可否认,和其他保障房申请家庭相比,他们是幸运的,不过,我们也应该欣喜地看到,伴随保障房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住房“夹心层”正在逐步减少,这绝不是一处面子工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如偿所愿搬进新家,可能是经适房、可能是公租房、也可能是廉租住房。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