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项城乡住房工程 让百姓住得舒心

2012-01-02 05:28    作者:   来源:  

5项

  项城乡住房工程 让百姓住得舒心

  建设巴渝新居5.2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2万户,其中改造D级危房5.1万户。

  完成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已公开摇号并分配到位。

  开工建设公租房1644.31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1513.92万平方米、远郊区县130.3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294.31万平方米。

  完成工矿棚户区改造60万平方米。

  落实改造大修经费2295万余元,减免费用62.73万,改造老旧电梯153台,超额完成53台,受益市民3.8万余人。创建诚信计量集贸市场示范单位90家,超额创建40家。聘请134名普通消费者组成诚信计量社会监督员队伍。

  4次摇号配租8.2万户

  惠及30万人

  迁新居,迎新年,2011年12月28日,大竹林康庄美地公租房小区内一片欢声笑语,刚入住小区的居民们载歌载舞,举行小区首场文艺汇演。居民自编自演了《康庄美地是我家》、《好日子》、《走进新时代》等近20个节目,表达了入住新居后的喜悦心情。

  “公租房就是我们的家。”39岁的王可凤今年8月第一批搬进了位于康庄美地公租房,成为重庆众多公租房住户中的一员。“小区环境、房屋格局,并不比普通的小区差。”王可凤对记者说。

  “能够在自己家里过新年,感觉真不一样,”进城务工人员罗丽目前在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居住,在入住公租房前,3年内搬了两次家,租房的不稳定让她很是烦恼。如今的公租房小区,不仅让她住得安心,还住得舒心,公租房小区内优美的绿化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方便的交通条件赢得了居民们的交口称赞。出小区500米就是轻轨站,公交直达观音桥商圈,小区内有菜市场、幼儿园、卫生室,吃穿用住行样样方便。

  大规模建设公租房,让“夹心层”住有所居,是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2011年公租房建设开花结果之年:2月12日,首批公租房接受申请;3月2日,重庆公租房首次通过公开摇号方式完成了15281套公租房的配租;4月16日,重庆首批4786户公租房租赁户接房……

  2011年11月23日,我市进行了公租房第四次摇号配租,又有27121套公租房找到了主人,也创下了单次配租最高量。至此,全市累计4次摇号配租公租房共8.2万户,加上工业园区和远郊区县分配数量,全市公租房分配量已达11万套,直接惠及民众近30万人。

  据悉,目前,公租房已经累计入住1.3万户,入住人口3万人左右,入住的小区主要是民心佳园、康庄美地和康居西城,明年还将加上城南家园、两江民居和民安华福。以公租房为主力的保障房,从2010年到2012年,将有超过15万户群众入住。

  “重庆公租房做了一件好事。”2011年11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到民心佳园考察后,对重庆公租房实践予以积极肯定。参观完样板间后,姜伟新认为重庆公租房户型结构合理、考虑得周到,小区环境也不错,装修标准和租金标准则体现了基本保障这一目标,实用又实在。同时,房管、公安、民政、社保等多部门信息联网机制把好了公租房的分配关。“重庆公租房思路值得总结推广,可适用于全国许多地方。”

  开工建设1644万平方米

  重庆领跑全国

  用改革的思路、执政的思维、创新的做法改善民生,探索具有重庆特色住房保障体系的保障房建设模式,重庆为公租房建设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汗水。

  2009年12月,市委书记薄熙来在重庆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公租房的建设计划。2010年6月,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出台的《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把住房作为头等民生大事,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调控思路,并决定以公租房为“抓手”,构建新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尤其是解决不属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又暂时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

  公租房基本思路为:30%~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的公租房和由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予以保障;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提供的商品房解决,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最后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全覆盖。2010年,重庆拉开公租房建设大幕,当年主城区一共开建了7个公租房小区,全市开工的公租房项目面积约为1300万平方米。

  2011年,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房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地铺开,这一年重庆提出了新开工建设公租房1350万平方米的目标。在全国首开公租房建设先河的重庆,再度领跑全国,今年的公租房建设量、开工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目前,主城区已开工建设1513.92万平方米,其中:由市城投公司承建的城西家园、云篆山水、九龙西苑、樵坪人家开工400万平方米;由市地产集团承建的空港乐园、半岛逸景、金凤家园开工313万平方米;另加上远郊区县开工建设130.39万平方米,共计全市开工建设公租房1644.31万平方米,超过年计划294.31万平方米。

  巴渝新居建设

  5.2万户农民住进新家

  在城市住房困难群体享受到公租房福祉的同时,农村居民也普照到巴渝新居的阳光。

  在南岸区茶园,远远就可望见山间一排排整齐的小楼,这些和周围的别墅一样拥有良好环境的小楼,是长生桥镇祠堂坡村的农民新村祥和渝园。光洁的地砖,素雅的墙纸,崭新的液晶电视……在68岁的村民邹际玉家,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显得整洁温馨。而就在一年多前,邹际玉一家还住在残破不堪的土墙瓦房里。“一遇刮风下雨,不是担心瓦片掉落,就是四处找盆子接漏的雨水。烧的是柴,没得自来水。”她说,现在不但搬进了新房,还用上了自来水、太阳能。

  长生桥镇副镇长杨天渝介绍,市委、市政府实施巴渝新居建设,彻底改变了祠堂坡全体社员的命运。茶园村村支书张娣美说,全体社员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了蜡梅专业合作社,村里统一把大伙儿的土地集中起来种植蜡梅花,建起了蜡梅观光园区,今年还准备打造蜡梅盆景园。“冬有蜡梅、春有杜鹃、夏有栀子、秋有桂花,现在,游客来咱们这里一年四季都有好风景可赏,村民们也天天生活在鸟语花香中。”

  重点推进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合理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建成一批基础完善、产业配套、独具特色的农民新村,成为各区县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年初,市政府定了民心工程的目标任务:建设巴渝新居5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0万户,其中D类危房5万户,得到各级政府和农民的积极响应,提前两个月就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截至12月底,巴渝新居建设完成5.2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完成12万户,其中D级危房5.1万户。

  改善城乡住房,让住有所居的阳光普照到城市每一个角落,工矿棚户区的改造也被纳入议事日程。2011年,全市工矿棚户区改造完成60万平方米,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是继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之后又一个成功完成的三年攻坚、直接惠及群众的民生德政工程。

  正如市委书记薄熙来所说:“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不求经济指标长得最快,但求老百姓生活改善最明显;不求高楼大厦盖得最多,但求老百姓过得最幸福。”

  重庆的城乡住房,正享受着幸福的阳光。

  本版稿件 重庆晚报记者 陈富勇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