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保障房建设圆百姓安居梦
2011-12-21 10:56 作者: 来源:
新华网哈尔滨12月21日电(记者孙玉波、强勇)走进58岁的棚改回迁户张玉文家,这位退休老工人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篮球比赛。尽管屋外寒风彻骨,屋内却温暖如春。从原来50平方米的土房换成如今70平方米的楼房,只花了6万元,这让张玉文连呼“想不到”。两年多来,哈尔滨市通过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先后让4万多户群众圆了安居梦,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张玉文所在的群力“民生尚都”小区,是哈尔滨市占地面积最大、建设规模最大的棚改安置项目,可提供2.9万套新房,主要用作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和易地安置房等。记者在小区内看到,一幢幢米黄色的楼房拔地而起,楼体间的距离很大,水景、假山、广场和健身器材分布其间。走出小区,不远处就是美丽的松花江。
“能住在这里就像做梦一样。”张玉文的老伴希贵珍告诉记者,自己原来住的棚户区都是低矮破旧的小平房,夏天难挡风雨,冬天难御风寒。居住环境更是没法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车难进、人难行,尤其到了冬天,地上都是污水结成的冰面,经常有人滑倒摔伤。
哈尔滨市棚改办副主任孙滨表示,住在棚户区的居民绝大多数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根本无力改善自身的住房条件。通过棚改让更多困难群众住进新房,这是政府的责任。
据了解,哈尔滨市的安置小区大多数都选择在方便群众的地点。爱建社区是全市房价最高的地区,政府在这里建了55万平方米保障房,主要用于安置易地搬迁的群众。在重点开发的群力新区,商品房卖到每平方米8000元以上,但建在这个新区的保障房每平方米才3000多元。
在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推进中,针对困难家庭制定的优惠政策也不断完善。住在道外棚户区的尹大娘家被征收了7平方米的小屋,但是通过“拆一还一”、“上靠户型”、搬迁奖励和低保补贴等政策扶持,基本没掏钱就得到了最低保障户型40平方米的新房。廉租户曹令强三年以来一直住在道里新城小区一套建筑面积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里。这套房的年租金才150多元。“按使用面积缴费,每个月一平方米才3毛5分钱。政府还出资进行基本的室内装修,搬进去就能住。”曹令强说。
目前,哈尔滨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0平方米以下申请租赁住房补贴的低收入家庭已实现应保尽保。
12月10日启动的电碳厂棚户区改造是香坊区今年征收面积最大的棚改项目,涉及居民2380余户。走进这里的棚户区,满目所见尽是凹凸不平的路面、狭窄黑暗的过道和破败不堪的老房子。据居民介绍,这里的房子很多都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生存环境很差。
“听到动迁的消息我高兴得连着两宿都睡不着觉,天天盼日日盼,可等到了这一天!”退休工人董淑萍说,住在这里的多是下岗的电碳厂职工,根本买不起商品房,要不是棚改的好政策,住新房想都不敢想。
董淑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拆一还一”,她能得到与老房子面积对等的64平方米的新房,在这个基础上,上靠到80平方米,多出的16平方米房价为每平方米2890元,远低于周边商品房每平方米5000多元的价格。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保障房开工86.75万套,建设规模全国第一。作为省会城市的哈尔滨,目前保障房开工10.3万套,开工率117.8%,位居全省第一。哈尔滨市委书记盖如垠说,作为一个长期落后于国家整体发展进程的老工业基地,哈尔滨形成了庞大的棚户区和住房困难家庭,政府应该通过棚改和保障房建设解决百姓民生、财产收入和公共服务问题,让老百姓享受好生活。
按照规划,2012年哈尔滨市将彻底完成主城区1134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十二五”期间,将继续解决13万户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基本都得到保障。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