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式监管怎能管住保障房质量? 报道披露说,由于技术原因,验收的很多质监程序是通过检查样品来完成的,而送检样品的质量和现场成品的质量往往存在出入。武汉一监理业内人士更称:“其实再大的项目,主要的验收程序都是纸上完成的。”“现在质监站只监督验收程序是否到位”,住建局、城建委等监管机构也只是对程序进行监管、备案。至于程序执行得怎样,没有政府职能部门管原来如此啊!这一切,都似乎是在“纸上谈兵”,貌似监管很齐全、到位的监督程序,原来居然是那么形同虚设、尸位素餐!那一大串十几个主管部门,就像我们记忆里的那些“稻草人”十几个“稻草人”,当然管不住保障房质量了!怪不得,保障房质量问题屡屡出现,可叹可悲! “只管程序不管质量”是可怕的“裂缝”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保障房质量关系到很多群众的福祉。由于保障房利润空间有限,除去税费、土地成本和资金成本等,建设单位利润不高,其难免在购买建筑材料、施工标准等环节上动手脚,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埋下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质量隐患。这就更要求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当好保障房的“看门人”。 保障房“纸上验收”揭穿多少迷局以最基本的逻辑而言,任何监管都不可能“只管程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而不是“程序”。可工程质量事故频发,“楼××”家族中频添“新丁”,应该是佐证着“只管程序”的事实。那么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已经不是“只管程序”或“纸上验收”的荒谬,而是荒谬的“规定”为何大行其道,以至于那么多的质量问题与责任事故都没能激活有关部门的责任意识与监管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