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保障房裂缝”背后的利益博弈

2011-12-16 09:06    作者:   来源:  

  12月初,武汉市硚口区紫润明园(南区)保障房项目交房后,不少住户发现房子存在墙体裂缝、屋顶漏水等质量问题,住房安全令人担忧。住户先后向物业、开发商、拆迁办、房管局、城建委等多个部门反映,但它们均称不直接负责质量安全。(12月15日 《人民日报》)

  裂缝、漏水、墙面一戳就破,说实话,辛辛苦苦申请到的保障房却是这副“尊荣”,搁谁都窝火。虽说保障房不比那些大户型的商品房,讲求气派奢华,质量要求可都是一样的。显然,一个新建的房屋墙体上裂了大口子,门关不上,按照住宅建筑规范的要求,它肯定不合格。奇怪的是,这个项目不但顺利验收,还曾被评为“建筑结构优质工程”。难道那么大的裂缝,验收的人没看到?

  非也。记者采访得知,负责把关保障房验收的部门多达十几个,但真正跟房子“实体”接触的只有质监站,其他部门按他们的说法只需在交上来的材料上轮流盖章就行。即便是质监站,也不是全貌地去勘察房子,而是让施工单位拿点样品来来测一测。也就是说,除了质监站还能盲人摸象地“验”一下,其他部门连象的毛都没看到就直接大笔一挥认定它是只“大象”了,完全不知道它可能是头牛。于是,最后的希望就落实到了监理公司身上,监理倒是知道房间有没有裂缝,可它自己就是施工单位花钱雇来的,你还能指望穿小鞋的仆人能监出主人个什么?

  于是,开头那个疑问便豁然开朗了。原来,所谓的验收就是走程序,所谓的走程序就是不断盖章,而所谓的能盖章的人并不需要知道那个房子到底啥模样。不要小看这种流水线式地盖章“作业”,它能很好地规避风险。形式上这么多部门管理一个项目,让人觉得很重视,虽然这种感觉事后证明是错觉;而结果上呢,一旦出了问题,就能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了,推卸责任的皮球延着长长的盖章链周而复始地踢下去,最后谁也没了责任,因为叠床架屋般地“九龙治水”术早已将明确的责任主体消解于无形。

  难道就没人知道去现场看看便可知晓真相?是的,这本该是举手之劳,可却成了一种几乎刻意的“不作为”。也许只有潜规则足以诠释这种荒诞。在监督体系内部已默认了此种“有名无实”的验收方式,攻守同盟之下,谁都不可能成为那个“说皇帝没穿衣服”的人。那么,这种对保障房质量监督的制度性疲软背后到底是缘于何种利益的较量?

  保障房不比商品房,资金筹集上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解决,限购以来楼市多有降温,地方政府获取的土地出让金亦大大减少,这多少让习惯了土地财政的它们产生缺氧窒息之感。那么,一方面是建保障房的硬指标,一方面又是愈发吃紧的“腰包”,漏水的保障房就在这种利弊取舍中诞生了。只不过,取的是自己的利,舍的是民众的利。

  阳奉阴违?抑或,欺上瞒下? 总之,权力运行的不透明总会为这种自肥寻租之举铺下温床。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