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限购还是限价,房价调控务必当真抓
2011-09-16 08:44 作者: 来源:
进入9月,由于房价上涨较快,辽宁丹东、广东韶关先后推出限价令。按照丹东和韶关近期房价走势,对比住房城乡建设部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丹东韶关这样的城市显然应该在限购之列。(人民日报 9月15日)
住房问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房价居高不下一直是群众反应最为强烈的“民生焦点”。从起初给力“国八条”到地方举措跟进,无论是限购还是限价,现如今调控力度已经波及到二三线城市。由此看,中央下大力气、下决心治理房产市场,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的信心从未改变。
然而,房产市场在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调控的大背景下,房价依然能够稳坐钓鱼台,这和执行力度疲软脱不了干系。为了遏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中央出台更重更严厉的举措调控房产市场的同时,把地方领导问责机制引入房价调控,让房价回归理性有了责任人和依附点。房价调控这么长时间以来,增长过快的势头是被有效遏制住,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和老百姓的要求依然还相差甚远。
最近一些城市用限价代替限购的做法,更是被广泛质疑是在打房价调控的“擦边球”。从“限贷”到“限购”,再到眼下的“限价”,这一连串“限字令”构成了楼市调控政策的一道风景。但是实际的调控效果究竟如何?老百姓的质疑声恐怕很难给各级地方政府一个满意的肯定。
从起初姗姗来迟的各大城市房价调控目标看,几乎没有一个城市的调控力度让购房者觉得满意。调控究竟如何进行下去,我们看到和感觉到的现实是一种“被动调控”,仿佛各级地方政府的调控目标都是纯碎为了在应付中央政府的考核和问责,而不是切实以当地房价走势的真实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呼声为工作基础,试问这样的调控何时能让群众满意?房价调控到今天,再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中央的信心和力度也有目共睹,缘何就陷入这种尴尬境地,事倍功半的调控之路以为人所诟病。
房地产市场久治不愈,这背后也有地方政府独特的情怀,面对土地财政这块香喷喷的蛋糕,实在是难以痛下狠心。政府高价卖地,开发商囤地伺机翻盘,新建小区捂盘不发,最后还是把房价的重担摊在了百姓脆弱的肩膀。房价调控雷声大,雨点小,百姓还处在观望中望梅止渴却依然心急如焚。房价难以撼动究其原因无怪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老油条”作风在作崇,也就难怪房产开发商不急不躁中还能接着跟你耗下去。这样的势头得不到扭转,调控就有成为“空调”的危险,倘若如开发商所愿接着这样耗下去,百姓“民生指数”就要被消耗有损,“幸福指数”就要大大打折。结束这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观望态势,房价调控务必要当真去抓。
房价调控必须明确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建立一种更为合理、可控、长效的考核机制。究竟是限购还是限价这应该由当地房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和老百姓住房的真实状况来决定,不能给地方政府阴奉阳违,投机取巧,打擦边球的机会。在硬性指标的同时,也要出台一定的鼓励举措,能带动地方主动调控的积极性。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看清楚中央的决心和力度,放弃土地财政的弊病,寻求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
虽然一再强调把问责机制引入房价调控,要让地方行政首脑负责,无法遏制房价增长过快就要被究责,但时至今日究竟有几位地方官员因为房价调控失职而被究责处分?问责机制究竟是一句拿来吓唬官员的“场面话”还是给房价降温的责任状,房价是标尺,百姓是秤砣,房价调控必须把考核机制认真“做到家”。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