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子实在太让我们满意了”
2011-09-04 02:58 作者: 来源:
土江一家在新居前合影。 张志如摄(人民图片) |
9月3日,小雨,气温骤降,尽管套上了从北京带来的厚外套,依然能够感觉到丝丝冬意。但是,每个记者的心却都是热乎乎的,因为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青海玉树。
2010年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这片曾经美丽的大草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到处残垣断壁。如今,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那里的农牧民兄弟们现在过得怎样?灾后重建是否顺利?生产生活是否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不仅牵挂着我们的心,也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
从玉树结古镇出发,我们沿着通天河一路前行,穿过海拔4458米的拉美拉山口,经过3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了海拔4200多米的称多县珍秦镇。在玉树地震中,这个镇有1180多户农牧民的房屋不同程度受灾,重建新家园成为当地农牧民的首要任务。
一进入珍秦镇,一排排色彩斑斓、造型独特的崭新藏式民居便映入眼帘,让人眼前一亮。不是说房屋受损比较严重吗?怎么还有这么好的房子?
“这是镇上新开发的商品房吗?”我们问。
“不是,这全是政府为受灾农牧民新修的安置房。”珍秦镇党委书记罗松西然答。
“建这么好的房子,农牧民自己要掏不少钱吧?”我们追问。
“一分钱都不用掏,全是政府拿钱,每家80平方米。”罗松西然的话中透出满满的信心。
可这样的回答多少让我们有些半信半疑。为了验证罗松西然的说法,在我们的要求下,车子随机停在了一座安置房前。
“有人在家吗?”走进院子,我们边敲门边对着屋里喊。
“有!”说话间,只见一个中年藏族汉子推门从屋里走了出来。
“这是你的新家吗?真漂亮。我们是来自北京的记者。你是什么时候搬进来的?房子够住吗?”面对由衷夸赞和连串提问,藏族汉子慢慢打开了话匣。他叫土江,今年43岁,家里共有四口人。在玉树地震中,他家原来居住的土坯房受损严重,原本以为要在救灾帐篷中度过很长时间,但是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多便住进了新房。
“建这个房子,你花了多少钱?”我们问。
“我没花钱,房子是政府给盖好的,我们直接住进来。”土江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或许一辈子都没法住进这么好的房子。“8月12号搬家那天,很多像我一样的受灾户,都是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因为新房子实在太让我们满意了。”
就在我们和土江攀谈时,他9岁的大女儿卓玛措毛来到了面前。问及她最喜欢新房子哪里?汉语还不流利的她腼腆地低着头,小声告诉我们,她最喜欢宽敞明亮的窗户和有很多的房间,“以后我不仅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而且还能在宽敞明亮的屋子里看书写字”。
解决了住房问题的土江,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现在除了养牦牛外,还做裁缝,专门制作藏式服饰”,他说,如今全家的年收入已近万元,“未来要置办点新电器,也给孩子攒点钱,让他们好好上学,将来过更好的日子”。
如今,在珍秦镇像土江这样的农牧民还有很多,1180多户受灾农牧民已经或即将搬进新居,过上崭新的幸福生活。
其实,在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中,对于农牧民的帮扶还远不止生活层面。结古镇东风村的受灾户们就在省农牧厅的帮扶下,建起了136个蔬菜大棚,生产上的恢复重建也同样在加速。走进东风村的大棚内部,我们被这里高标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震撼,如今从这里产出的新鲜蔬菜,不仅保证了结古镇老百姓和灾后重建人员的需求,而且带动当地农牧民驶上了致富的快车道。“有了这个蔬菜大棚,我们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一位叫更确的农牧民兴奋地说。
结束一天的采访回到驻地,已是傍晚时分,回顾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坚信:新玉树,不再遥远!
(本报玉树9月3日电)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