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户口本”不能伤及个人权利

2011-08-27 01:53    作者:   来源:  

  谁能保证,“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不存在安全隐患,不存在寻租漏洞,不会在今后重蹈信息被买卖的覆辙?

  打开电脑系统,便可查到北京所有楼房的建筑时间、房屋结构、产权、房主、交易价格等“户口”信息。日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负责人介绍,市住建委已开始运用“北京市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对全市25万栋建筑统一监管。有关方面表示,设计这个系统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规范管理全市住宅建筑,对房地产市场监管有着重要意义。

  意义再正当,做法也应合规。房屋“户口本”几乎集中了所有个人信息。尽管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个人信息的属性作出明确规定,但是,个人信息事关个人财产权、隐私权、人格权是确定无疑的。这意味着,尽管程序上要求在购买、租赁住房时,有披露个人信息的义务,这些信息也授权于开发商、政府部门知晓并管理,但是,并不表明个人就应该在其他场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提供自己的信息,并且同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转让管理。从管理者的角度说,法无规定不可行。假如没有走应走的程序,在大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集纳并管理个人信息,这等于忽视了个人信息所附带的混合权利。

  在个人信息管理极其不健全的情况下,个人信息被集中管理,实在不能让人放心。此前,同样在程序要求下公开的个人信息被不法者寻租买卖的事,已见得不少。最近,又曝出北京公积金查询网站出现漏洞的事。谁能保证,“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不存在安全隐患,不存在寻租漏洞,不会在今后重蹈信息被买卖的覆辙?

  就25万栋住宅信息被集中管理的目的而言,是否能达到市场监管的目标也存在疑问。楼市监管不仅是价格监管,楼市的问题也不仅是价格问题,还涉及多层次住房体系是否供应给了合适的人群、是否公平。这个信息系统能够对保障房体系中的鹊巢鸠占作出甄别吗?即使甄别了出来,有纠错能力吗?如果做不到,意义如何体现?

  任何技术性的监管升级,都不能触及社会稳定的底线,即对个人的信息、隐私、财产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不出这个宗旨,则任何技术进步无意义。即使监管再便捷,效率再提高,最多产生的是“零和”效益。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