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欠公共服务的保障房伤不起

2011-07-04 07:01    作者:   来源:红网  

  眼下各地都在大规模兴建保障性住房,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却面临严重“欠债”。再加上分配、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保障房或将沦为住房问题的矛盾多发区。业内人士指出,保障房将成低端住宅的主角,挤压中低端商品住宅的开发和销售空间,商品房豪宅化的趋势日渐明显,由此形成的住房“双轨制”将可能使“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政策“变形”为“富人区归富人,贫民区归贫民”。(《瞭望新闻周刊》7月3日报道)

  这篇报道披露了福建省福州市一个保障房集中区缺乏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的情况。对此,福建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是,地方财政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不能很快地把公共服务配套都建起来。

  这种说法毫无道理,保障房小区、社区的一系列建设包括学校、医院等基本配套设施,在项目运作之初就应当纳入整体规划。国家明文规定,地方应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不得低于10%的资金,用作保障房建设。而今年以前,各地除重庆市外,保障房开工、投放总规模并不大,也就是说,如果许多地方确实履行了对保障房建设的出资比例义务,并不存在保障房配套缺钱的可能。仍以报道中提到的福州市为例,该保障房集中区动工建设于2006年底,就有过配套3所小学的政府承诺,但时隔5年,3所小学不知所踪。如果是真的缺钱,那么至少会有小学建设规划、动工的迹象,或者说资金不足,3所建不成,也能投放1所或2所。

  实际上,保障房配套公建不足,与这些城市长期以来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的“传统”有关优质教育、卫生、文化资源或设施聚集在机关、国企及其附属住宅区,并没有随着近年来急速的城市化、城市人口倍增而同步延伸、增加。这样一来,优质资源逐渐短缺,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也是许多工薪阶层市民宁肯忍受城区旧房和更差生活环境也不外迁、一些城市建在远郊的保障房小区曾长期乏人问津的原因。

  眼下保障房建设提速,恰恰伴随着许多城市掀起大规模旧改的进程,会有大批原先居住在能与前述优质公共服务沾边的原主城区市民外迁。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长期以往,公众普遍盼望房价调控到位,但现在逐渐发挥效力的调控,却让他们勉强能承受的中低端商品房彻底边缘化。这就必然使得更多人只能住到更偏远、配套更差的保障房,过着质量和效率极差的生活。

  与此同时,即便有财力选择城郊豪宅的富人阶层,也同样对配套公建不足感到强烈不满,他们在付出更高的居住、交通和等候成本后,也很难享受到满意的教育、医疗等服务。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城市现有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的共同受害者,区别只是在于富人的支付能力更强。政府既不能以缺钱这样拙劣的理由为据,让保障房等区域的公建“慢慢来”,也不能借口市场已经涌现出高端经营性教育、医疗产业,就认为收入较高的市民就不需要公共服务。

  在笔者看来,各地均应努力弥补配套公建的欠账、确保总量供给达标,加速推进公共产品布局的均衡化合理化,让豪宅区、一般商品房住宅区、保障房社区获得的公建配套一致。如果这样做了,即便出现所谓的“住房双轨制”下的穷人区、富人区,也不至于影响最基本的社会和谐。反之,如果按照地产界既得利益者的说辞,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为由并延续这种局面,降低保障房建设热情,扭转房价调控的政策导向,才会对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造成更大影响。

  >>返回频道首页返回本网站首页

  【一键分享 腾讯微博搜狐微博 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红网 郑渝川)

||||||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