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卓曦文(StephenBird):
2011-05-31 01:45 作者:马翠莲 来源:上海金融报
《上海金融报》:前不久,花旗银行在中国设立了第11家分行南京分行。为什么花旗在此时进驻南京?
卓曦文:南京分行对花旗中国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同时也是花旗在中国的第36个零售银行网点,是花旗在中国开设的最新、最先进的智能银行网点:行内WIFI全覆盖、花旗服务浏览器、花旗操作平台、花旗助手提供视频电话的远程咨询服务、无线耳机、免费提供手机和互联网终端使用,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特别的数字化和轻松的用户界面,与花旗强大的技术支持分不开。花旗在这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入,给用户提供全新的银行服务体验,我们给“零售银行”进行了重新定义。
南京分行开业之后,年内花旗银行还将在江苏开设第二家分行无锡分行,同时,长沙分行也将在年内开业。
《上海金融报》:2007年4月23日,花旗银行正式向中国境内公民开展人民币业务,此后,花旗开始了在华发展历史新纪元。您正是在此后出任亚太区掌门人,据了解,您曾任花旗日本信用卡和消费金融业务首席执行官达4年,中国的发展在您的影响下有哪些亮点呢?
卓曦文:花旗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是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近年来,百年花旗在中国快速发展、再放异彩。花旗中国的消费金融业务始终追求符合本土客户对高质量银行服务的需求,取得了多个“市场第一”的佳绩:首家银行在国内推出投资于海外共同基金的QDII产品、首家外资银行在国内推出投资连结保险产品、首家银行在国内推出QDII多币别海外债券、首家外资银行在国内推出转按揭、首家银行在国内推出“驾车速提”ATM自动提款机,首发银联标准人民币借记卡。
最近两年,花旗继续缔造“市场第一”的奇迹:国内首家在上海地铁站开设全功能零售网点的银行;开设国内第一家智能银行零售网点;2010年7月推出“私人客户业务”,为资产8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财富管理服务;在华首家银行推出高科技环保型零售网点;首家国际银行推出掌上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功能;管理着国内规模最大的QDII资产份额,拥有最为广泛的QDII产品线;在华首家银行推出外币固定收益产品,等等。成为《亚洲货币》中国公司评选的2010年中国最佳现金管理外资银行,花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上海金融报》:从业绩表现、资本充足率、收入、盈利、效率等财务表现来看,亚洲是花旗集团盈利增长最好的地区。能谈谈中国作为亚太区的重要市场,花旗发展策略如何?
卓曦文: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组成部分。未来花旗将在亚洲投入更多资源,全力参与市场竞争,持续提升在亚洲的市场份额。
对于中国市场,花旗提供所有业务线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消费金融服务。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花旗从一家分行、数百名员工发展到现在超过5000名员工,拥有11家企业银行网点、36家消费金融服务网络,还有3家贷款公司,并持有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和广东发展银行的股份,花旗还在中国设立了软件技术服务公司和数据处理中心,以及花旗亚太培训中心,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外资金融机构采取了从新兴市场撤资、以提供母行资本金来应对危机的做法。但是我们选择了坚守。因为我们看好亚洲地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
考虑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实施全球化战略,花旗在包括非洲、美洲和欧洲的世界主要地区都设立了中国企业海外服务处,以更好地为这些中国的企业提供全球性服务,分享花旗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先市场平台。
过去30多年,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世界上没有任何组织、任何国家政府能够忽略这些成就,他们同样不能忽略飞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刚参加完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潘伟迪就说,作为一个银行家,他最关注的是中美如何加强经济合作,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无论现在中国经济总量5.88万亿美元超越日本5.4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或是以后超越现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2010美国
GDP为14.7万亿美元),花旗都会在这里。
《上海金融报》:目前中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您对此有何建议或者看法?
卓曦文:中国政府的调控措施非常正确。现在人民币市场变得越来越庞大,稳定物价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是首要任务,要推动信贷平稳投放,适度控制信贷规模,防止信贷过度膨胀。实施多方面的动态管理非常重要,尤其要防止房地产泡沫。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