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雪中送炭 20年上海近150万家庭圆安居
2011-05-29 09:42 作者: 来源:新华网
“住房公积金,她是个圆梦使者,圆了我们一家三口多年的团聚梦!”
1993年告别父母独自来沪求学工作,2003年通过公积金贷款购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小屋,将身在外地的父母接回上海。昨天举行的上海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二十周年座谈会上,市民代表、黑龙江知青子女陈炜回忆起与家人梦圆团聚的喜悦,不禁哽咽:“要不是有住房公积金,我们的团聚梦恐怕还没这么快实现。”
陈炜仅仅是受益公积金制度的一位普通市民。截至2010年,发源于上海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累计向149.02万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2333.24亿元。而“十二五”期间,上海住房公积金制度还将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现向非公企业、集体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制度覆盖,并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
圆梦使者雪中送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问题严重困扰上海。1991年时,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平方米。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打破了长期以来住房由国家和单位统包的格局,通过国家支持一部分、单位补贴一部分、个人合理负担一部分,形成了三位一体共同分担的住房货币化分配和住房筹资新机制,为城市住房建设开辟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截至1998年,全市共发放公积金单位贷款120亿元,支持建造安居房和解困房250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40多万户职工家庭的居住困难。
陈炜自1997年参加工作后,便有了个人公积金账户。2003年,陈炜购置位于徐汇区吴中路的这套60平方米的房屋时,申请了13万元的公积金贷款。这笔贷款减轻了她的购房负担,昨天,陈炜连声表示,住房公积金是“雪中送炭”。
公积金个人购房融资新机制,也带动了住房金融业的发展。资料显示,上海于1992年5月发放了第一笔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开了我国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的先河。此后,公积金个人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从原先占全市商业贷款的比重不足10%提高到了约占30%左右。
民生制度创新不辍
市民方丽萍一家四口多年蜗居在南昌路一间25平方米的向北小屋中。在2009年启动的上海经济适用房试点中,方丽萍一家申请了位于闵行区浦江镇“博雅苑”小区一套经适房,并通过公积金贷款,解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如今,温暖的阳光洒满我们新居,也照满了我们的心。”昨天,方丽萍动情地表示。
作为上海住房保障对象,方丽萍能够通过公积金贷款购买经济适用房,这是上海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新时期的重要转型在具有上海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作出新的贡献。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沈正超昨天则表示,目前,上海还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外来务工职工未参加公积金制度。公积金缴存者中,也有不少职工没有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而这些,都是上海公积金制度进一步寻求创新的突破口。
据透露,“十二五”期间,上海将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特别是对职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等,按照差别化信贷政策给予更多的扶持。此外,上海将探索用公积金结余资金和增值资金投资建设公共租赁用房,出租给符合公租房条件的公积金缴存者。
“探索建立差别化的公积金租赁提取政策体系,也是"十二五"期间公积金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使不同经济状况的公积金缴存者都可以在公积金制度的框架内找到一种合适的消费模式,让公积金制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沈正超说。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