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房产税收得越少越成功”

2011-05-26 16:22    作者:   来源:  

日前有媒体称截至4月底,重庆房产税税收收入70余万元,上海房产税入库税款为百万元,被质疑“3个月房产税款不及1套房”。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表示,房产税试点的意义在于探索合适的税制和可行的征税机制。按目前试点城市的方案来看,房产税收得越少说明房产税试点越成功,并表示房产税全面开征难度很大。(5月24日《京华时报》)

  房产税收得太少,公众看见的是试点的有名无实,住建部官员看见的却是试点的巨大成功。于是我们终于知道:有一种匪夷所思的税,它的开征竟然是为了征不到税,或者说,它越是征得少竟然越是被解释为成功,这种税就是房产税。按照秦虹专家房产税“收得越少越成功”的逻辑,房产税完全收不到税,大概就是最成功的状态;可是,当一种税根本征不到税,无异于在事实上否定了开征该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种自相矛盾,又该如何自圆其说呢?

  抛开税法意义上的自相矛盾不谈,先来看秦虹专家具体的阐释逻辑:上海和重庆房产税收得少,只能说明价格高的住房卖得少,这意味着高价房的需求低,那么高价房的价格上涨的概率就小,如果高价房的价格不涨,低价房的价格上涨空间就不大。因为两地房产税试点都只针对高价房和增量房,税收得少则应税住房卖得少的推理,大致应该是成立的;然而,应税房暂时卖得少,应税房的需求就一定低,价格上涨概率就一定小吗?

  此前多轮房价普涨的历史已经证明,只要所谓需求不是特指强制性的自住需求,而是包括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那么因为楼市调控而暂时出现的成交量下滑,绝不意味着炒房需求随之降低;至于价格,“越调越涨”的反弹式房价飞涨,更是早已司空见惯。事实上,应税房暂时卖得少,根本不是房产税“试点成功”的功劳,而是限购令等其他楼市调控政策的结果。因为房产税主要只针对增量房征收,用限购令来解释房产税为何收得少或许还能解释得通,但将之作为房产税“试点成功”的凭据,则未免太过牵强。

  事实上,作为一种意在楼市调控的税收,它的“试点成功”只可能从两个维度上体现,要么反映在征税金额上,要么反映在房价控制上。在征税金额上,只要我们愿意承认投机炒房的普遍存在,那么根本征不到税的结果,充其量只能说明,投机炒房族受到房产税的冲击微乎其微。比如在美国,50个州都已征收房产税,税率一般为1%~3%,美国房地产税一般要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50%~80%。

  在房价控制上,房产税试点成功与否,其实只需直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价数据:3月重庆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无论同比还是环比均在上涨;同样,一季度上海商品房成交均价上涨12%。两地房产税收得那样少,可两地房价仍在继续上涨,这难道就是房产税“试点成功”的表现吗?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掩耳盗铃逻辑?

  所以说,两地房产税收得少,根本不能说明房产税试点的成功,更不是“收得越少越成功”;而只能说明两点:一是实际税率太低,应税范围太小,对投机炒房构不成有效打击;二是执行力度严重不够,房产税偷税逃税漏洞太大,而这又与地方政府的楼市调控意愿密切相关。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