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调控需要新思维

2011-05-20 09:56    作者:   来源:中国吉林网  

  经济参考报5月19日报道:4月大中城市房价8成上涨,调控高压难抑楼市躁动。链接: http://house.focus.cn/news/2011-05-19/1306201.html

  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普通居民一房难求的窘境日益显现,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之下,调控房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于是乎,我们看到2010年凌厉的调控措施之后,今年又出台了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然而,2010年凌厉的调控措施未能使房价逃脱“越调越高”的宿命,今年的调控措施效果如何?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下降的有9个城市,持平的有5个,上涨的有56个城市,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只能对今年的房价调控效果投之以狐疑的一瞥。

  毫无疑问,2010年调控房价力度之大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可是让人失望的是,2010年的房价,在凌厉的调控政策面前,不断没有下降,反而大幅上涨24%。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2010年房价调控已经“失利”。

  2010年凌厉的房价调控政策为何会“失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货币增发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使大量的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解决房价高企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增加住房的供应量。如果不能增加住房的有效供应,所有的调控房价措施都只能是“短期行为”,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本来,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对于增加住房的供应量,应该是一大“利好”,有钱可以多建房子嘛,基于一般的常识,情况应该如此。可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为何没有增加住房供应,而只是推高了房价呢?

  其实,我们只要想到,房子是建在土地上这一最平常的道理,就会知道,如果土地供应量没有增加,而只是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钱增加,根本不可能增加住房供应量。再多的钱,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是吧。而基于土地国有这一基本国情,土地总是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而土地的供应量,最终必然决定住房的供应量。这就是为什么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大量增加,却不能增加住房供应量的根本原因所在。

  向房地产市场投放多少土地,不是由市场说了算,而是由地方政府作主。虽然土地价格采取了“招拍挂”这一市场运作方式,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土地“市场化”的“幻觉”,但在土地供应由地方政府出自行政决策,而不是由市场作主的情况下,这种土地供应“市场化”归根结底是行政支配而不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合理配置。

  由于地方政府手中掌握了土地这一房地产市场的上游“命脉”,同时又将房地产下游的建房与卖房交给“市场”来运作,这种一半“行政”一半“市场”的方式,成为房地产乱象的根源。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地方政府不可能无限制地向房地产市场投入土地,况且由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这一特点,给地方政府以“卖地逐利”的冲动,地方政府也不愿意低价出让土地,使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来平抑房价成为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房地产开发商自然有商人逐利的本能冲动,在“市场化”这一前提下,政府既无法“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诸多“市场要素”,也无法对开发商牟取暴利进行有效“驾驭”。在此情况下,政府所谓的调控房价,又如何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住房问题已经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已经不单是一个民生问题,其中错综复杂的纠结,已经到了事关大局的高度了。真正要开出解决住房问题的“药方”,恐怕应该从根源上进行检讨与反思。多年来,房价未能逃脱“越调越高”的宿命,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房价调控必须要有新思维。

||||||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