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成交量持续低迷 开发商无奈舍弃黄金周
2011-04-23 14:49 作者: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刘勇 北京报道
进入4月份,不少机构都预测北京地区会出现一个开盘小高峰,可能会有超过20个楼盘入市。但事实上,截至4月17日,4月份只有7个项目取得了8张预售许可证,远远低于之前的预期。
接下来将是传统的销售旺季5月、6月,对此,开发商又抱有怎样的预期呢?
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不会去考虑传统的黄金周销售,如今一个周末卖七八套房子就是不错的成绩了,这个数字在以前是太少了。现在他们考虑的问题主要是政策什么时候会有松动。
5月新盘集中入市或难现
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的统计,截至4月19日,北京4月份新房成交量为3186套,环比3月下降了8%。新入市的楼盘比较少是4月份成交量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
亚豪机构总监郭毅向记者表示:“之前预期4月份会出现新盘集中入市的情况,但是,其间房价调控目标的公布使得购房人的心态发生变化,拉长了是否买房的决策周期,加之利率上调,使得购房成本上升,也造成了购房者的观望,成交量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的客户积累进展就会比较缓慢,也很难判断开盘的时间。”
记者在与业内人士交流时发现,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从第二季度开始,北京入市的楼盘将会逐步多起来。
世联地产(002285,股吧)(27.34,0.12,0.44%)华北策略资源中心总经理刘春岩对记者表示:“供应量增加是必然的。首先,去年下半年供地高峰时的楼盘都到了入市的时间。其次,延长开发周期,推迟入市,虽然售价可能会上升,但是土地增值税将会把开发商的利润抵消掉,同时增加了财务成本,造成一定的资金压力,这也逼迫开发商快速进入开发阶段。”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为5月、6月的传统销售旺季一定会出现楼盘集中入市的现象。
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项目是否会入市的一个因素取决于建委审批预售证的速度。”
该人士表示,现在建委审批比较严格,一个楼盘的审批过程比较长,有的楼盘审批的过程长达3个月,因此不是开发商想开就能开盘的。同时,预售证的审批进度也可以控制楼盘入市的节奏,从预售证的审批进度上看,集中开盘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没有大量项目入市,成交量也不会有起色。
目前虽然有机构预测5月北京可能会有30余个楼盘入市,不过实际情况是否如此,还需要时间检验。
综合来看,众多业内人士都看淡传统的“五一”楼盘销售黄金周。郭毅认为,“五一”并不重要,也不会出现特别的行情。
“一房一价”只降不涨
4月17日,当年的广渠路15号地王上的项目金茂府开盘,均价45000元/平米,一期推出的240套房源销售一空。对于金茂府的热销,业内人士指出,虽然4.5万元/平米的均价不便宜,但是这已经是开发商调低了预期开盘价后的价位。
此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3月份,北京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上涨4.9%,环比持平。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6.2%,环比持平。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北京房价从第二季度开始会出现松动。
刘春岩表示:“目前北京市场的销售主力以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项目为主,排名前20位的开发商占领了约60%的销售。这类上市公司受到业绩的压力,在存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会采取促销、打折的方法加快销售,以获得回款,让半年报好看一些。”
5月1日,北京将正式实行商品房明码标价,目前各大楼盘代理销售的公司已经在以“一房一价”的方式向建委报批。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一房一价”对于市场的意义并不在于每个房子必须标明价格,而在于价格报批后,这个房子的价格只能降不能涨,所报价格就是最高限阶。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直接降价的项目很少,但是一些开发商采取老盘新售的方法,即把老项目改一个推广名称,以新盘推出,这样也可以避免老顾客对降价的不满,还可以在不同阶段推出折上折的办法,重叠打折。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没有达到调控效果,国家仍然有别的调控政策。
日前,远洋地产行政总裁李明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房价处于胶着期,并有较大的下行压力。从调控效果来看,未来有可能继续出台新的调控措施。
世联地产报告也认为,政策还没有出尽,后续政策的力度视市场而定。未来可能会有限价、限售的手段,限售即个人购买的新房五年内不能出售。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