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员工住房 青岛民企未开发用地建保障房
2011-04-12 01:41 作者:李攻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李攻
日前,青岛市黄岛区辛安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举行奠基开工仪式。这一项目除了投资数额及建设面积为今年此类项目全国最大之外,更吸引人眼球的是,其中的七成为民营企业负责建设。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总计24万平方米的工程中,海西城市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开发6万平方米,占工程总量的28%左右,其余18万平方米由瑞源房地产和兴华房地产共同开发。
海西城市投资有限公司是黄岛区政府的直属企业,瑞源房地产和兴华房地产则属于当地的民营房地产企业。
瑞源房地产在这个项目中,总计要投入1.5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因为瑞源房地产此前已经取得此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因为规划等原因未开发。现在政府要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企业也乐于参与其中。既以解决员工住房问题,又可以规避政策风险。
解决员工住房问题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为何加入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建设?瑞源房地产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这位人士说,瑞源房地产是1997年由一家资不抵债的小企业改制而成,开始只有10多个人,随着迅速发展,现在已经有千余人的规模。其中很多人,尤其是招聘的大学生住房问题无法解决,仅靠新进员工的工资收入,也买不起房。瑞源房地产参与公共租赁房建设,首先考虑的是解决员工住房问题,稳定员工队伍。
其二,是看好这一地块的发展前景。这位人士告诉记者,这一地块现在已经是工厂林立,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对住房的需求量很大。除了安置公司本身职工之外,瑞源房地产已经与周边10多个企业达成意向,向这些公司提供住房。
“将来建成之后,租赁不成问题。”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第三个原因是企业避险的考虑。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开始,公司管理层就在考虑投资多元化问题,这样有利于规避政策风险。
“现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越来越大,参与公共租赁房建设,虽然回收期较长,但每年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不失为一个避险的办法。”
青岛市住房保障中心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调控措施比较频繁,现在有好多企业摸不到北了。”
记者了解到,这一片区,除了公共租赁房之外,还包含4万平方米配套商业网点。青岛市住房保障中心上述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一部分是开发商可以自由处置的,不含在公共租赁房的范围之内。
“除了住宅,辛安公租房项目还建有商业网点、门面店铺等配套设施,开发商可以利用这些配套设施加快资金周转效率。”青岛市住房保障中心总工程师徐志勇对媒体表示。
“像辛安小区这样的公租房,通过租金回报和出租出售商铺,只要运作得好,是可以实现资金平衡的。”参加青岛辛安公租房项目开工奠基仪式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这种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租房建设的运作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和项目借鉴。
青岛公租房探索
青岛市今年计划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两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约为5000套。该市财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预计为4.5亿元,但即使全部用于公共租赁住房,也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因此,必须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上述青岛市住房保障中心人士告诉记者,在青岛市城阳区也有一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但现在还未有民营企业对此感兴趣,如果辛安公租房项目可以获得成功,将给民营企业参与公租房建设提供样本,从而吸引更多民资加入这一行列。
这位人士说,青岛市正在进行探索。一是利用工业用地进行公租房建设;二是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房。
“我们正在考虑这样的做法,把工业用地拿过来建设公共租赁房。单位建设,但具体配租对象、退出机制等,是必须由政府来监管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产权是归建设单位所有的,具体到土地价格,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可以吸引单位参与建设。”这位人士说。
另外,一些村的集体土地,也很想加入到公共租赁房建设中。“我们通过调研,一些村委会集体土地,本来就是闲置的,也不产生效益,如果以村委会的名义建设公租房,就可以成为村里长期持有的资产,对外出租对村民的生活改善是十分有利的。”
“住建部对这种探索是支持的。既然土地闲置,为什么不能拿出来建设保障性住房。但国土部就担心,会不会产生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