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调控初现成效

2011-03-12 07:56    作者:记者 庞东梅   来源:金融时报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根据调整后的统计方案公布了前两个月重要经济数据,无论从投资、消费,还是从工业增速来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

  关注PPI对CPI的传导效应

  连续回落的PMI,使得市场上开始出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2月份PMI指数还是在52.2%,而且连续在50%以上,这也说明中国经济仍然处在稳定增长的好势头上。”

  在投资和消费的数据中,今年新开工项目1~2月份计划总投资出现了下降,这是2008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下降,值得我们重视。盛来运认为,最近两年也有出现过1-2月份投资下降,但究竟是和季节有关还是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有关,还有待观察。

  此前市场大多预计2月CPI有所回落,而实际上2月份CPI与1月份持平,超出了市场的预计。虽然与上月持平,但是考虑到春节因素,CPI上涨4.9%,这一数据表明物价上涨势头呈现减缓迹象。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李长安认为,春节期间一般CPI都要高,现在只是和上月持平,估计3月份有所回落。

  对于2月份CPI的上涨,盛来运表示,翘尾因素占了大部分。在新涨价因素中,目前仍然还是食品价格的影响最大。春节因素和季节因素占了比较大的比例。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CPI滞涨,或出现短期高点,与节后粮食蔬菜等价格趋稳有关。但国际原油大宗商品上涨形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干旱有可能导致的夏粮减产,说明未来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信贷、M2增速回落说明当前货币政策环境已不支持通胀,未来应保持政策连续稳定,既要管理通胀预期也要防止经济“硬着陆”。

  此外,PPI的走势尤为值得关注。李长安指出,PPI涨幅达7.2%,而且国际形势不稳,对国内PPI的价格传导效应加强,未来也不容乐观,如果企业消化能力差,那么利润水平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消化能力强,又会推动CPI上涨。

  房地产开发资金压力明显

  从国家统计局11日同时发布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来看,最引人关注的数据有三个: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三是利用外资的增速。

  数据显示,1~2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维持高位,同比增长35.2%,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对于包括“限购令”、“房产税试点”在内的此轮宏观调控趋紧的压力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何高位运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加大保障房建设的推进力度,支撑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不减。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增长,主要是今年1月房子销售不错,3月预计便会回落。重点要关注的是,开发商资金来源增幅快速回落至16.3%,而去年为25.4%,由此证明,开发商整体上已经比较“差钱”。促销潮或在慢慢逼近中。

  在严格的房贷政策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逐步趋紧,在融资渠道“受限”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的热情不减。杨红旭分析指出,去年全年利用外资796亿元,增长66.0%;所以只能说今年头两月依然保持着较高增幅,主要是去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后,外资大量涌入,预计随着今年人民币继续升值,外资还将继续较快进入中国房地产业。从外资占比上看,去年全年为1.1%,今年头两个月降为0.7%。

  综合考虑到当前房市观望氛围渐浓、成交量有所下滑来看,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有所显现。然而,房价的松动并不明显,表明房市宏观调控之手需要继续紧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3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后表示,限购令目前没有停止的时间表。目前正催促各地政府在一季度末出台房价控制目标,以进一步落实中央调控楼市政策。

  国土资源部3月10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2011年城市住房用地管理和调控,坚决杜绝土地出让中出现楼面地价超过同类地价历史最高价的情况。这从政策层面上再次释放出我国保持房市宏观调控的从紧信号,效果显现仍需密切关注。

||||||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