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房价上涨压力或高于全国
2011-01-18 07:23 作者:刘欢 来源:云南网
有媒体报道称,有多家国有大型银行总行正在酝酿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优惠,并有可能于近期下发通知。一旦文件下发,各地分行会立即执行。
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单从最低折扣来看,有的银行甚至可以做到首套房贷7折利率优惠,但是这并不代表普遍情况,7折甚至8.5折都是比较难以申请的,普遍的情况是9折左右。随着1月份过半,各银行对去年年底积压房贷已基本消化,银行额度紧俏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少银行都在考虑“以价补量”,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优惠可能会是趋势。
尽管楼市调控政策层出不穷,中央出了地方出,但降服房价这头“倔牛”仍显得不够给力。昨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10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显示,去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11月份缩小1.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已连涨4个月。
楼市数据再涨 调控寄望税收
数据显示,2010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11月份缩小1.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已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出现的连续第4个月的持续上涨。
去年12月,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6%,涨幅比11月份缩小1.7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8.5%,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7.2%,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2.8%;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1.0%。与上月相比,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3%,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4%,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0.1%。
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0%,涨幅比11月份缩小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比11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
昆明和大理去年12月房价也有上涨,但涨幅均普遍小于全国。其中,昆明房价同比涨4.5%,环比涨0.1%。新房同比上涨5.4%,环比上涨0.4%;二手房同比涨3.4%,环比持平。大理房价同比涨2.9%,环比上涨0.1%。新房同比涨2.6%,环比持平;二手房同比涨5.2%,环比涨幅为0.5%。
房价的再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前期调控政策效果的局限性。云南财经大学房地产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洪教授分析,从现在看,楼市调控的形势仍很严峻,成交量依旧在上升,房价也很难下降。中央已经加大了信贷、税收方面的调控,比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海和重庆房产税试点的启动。下一步,随着房产税试点规模的扩大,税收调控可能成为中央调控的主要模式。
通货膨胀
导致购房需求飙升
房价进一步上涨的同时,市场的购房需求依然大量存在。业内人士分析,2008年4万亿的“内需大单”,促使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大幅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随之增加。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市民开始积极购买房产。直至今日,这股购房热情一直不减。而与此同时,中央调控政策继续收紧,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开发门槛大幅增加,这在规范房地产开发的同时,也将导致楼市新增供应量被迫放缓,进一步扩大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住房绿皮书》也指出,2010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使住宅价格上涨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但依然面临很大的反弹压力。
目前,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关注高地价问题,但矛盾依然存在。市场规律之下,土地交易遵循“价高者得”的原则,一旦中央调控过度,可能引发新问题出现。科学、合理的供地模式还有待继续探索。张洪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土地需求是住房需求决定的。这样看来,打击过度的购房需求,才是抑制目前楼市新房成交量、土地交易火爆的根本所在。
昆明情况更严重?
从供地以及推售计划看,今年昆明楼市城中村改造楼盘将陆续面市,而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高成本摆在那里,房价进一步攀升的支撑力很大。张洪表示,正因为如此,昆明房价上涨的压力可能高于全国,情况更严重。
目前,昆明楼市的购房需求仍很大。位于昆明市一环边某楼盘置业顾问的秦小姐介绍,项目定位高端,售价在2万元/平方米左右,主力消费人群为中高端群体,到访量一直比较平稳,平时六七批客户,周末十几二十批到访量。“相比之前,现在来买房的人已经过了价格接受阶段。之前可能会觉得价格很高,现在来买房的基本是意向性很强的购房者,来看房的人十有八九会下定,并且90%以上的客户是全额付款购房。”
龙江雅苑置业顾问王小姐也表示,项目尾房以及商铺的到访量也比较平稳,并未因最近政策的风声有所波动。相反,由于部分客户着急回家过年,致使部分商铺成交受影响。
事实上,由于昆明房价的整体攀升以及市场需求旺盛,政策的变动甚至被很多人看成了机遇。“暂且不去预估严厉政策出台后的影响,在政策波动前,肯定会刺激很多人买房。”某业内人士的这一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市民杨先生就担心政策的出台可能刺激房价的进一步攀升。为此他决定赶在政策变化前,迅速出手买房。旺盛的市场需求、恐慌性购房、城中村改造楼盘等都将成为昆明房价进一步上涨的有力支撑因素。
微博论
任志强:开发商到位资金7.2万多亿,完成投资4.8万多亿,手中最少还有24000多亿的现金。而银贷只有12000多亿,比重下降四个多点。土地购置4.1万公顷,增长近三成,却多花了七成的银子。地价上涨远大于房价增幅。明年房价中的土地比重大增啊!
赵晓:央企之所以敢于争夺“地王”,不退出房地产,最主要原因是其融资成本低,拥有大量的资金和宽松的银行贷款,而目前我国土地供应少,拿到土地就意味着升值赚钱。受利益驱动,央企将无法割掉这个利润惊人的房地产业务。国企靠不公平体制成为“钱王”,再做“地王”,再制造“楼王”,这是问题所在。
旁边报道
京沪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定调
上海坚行房产税,北京暂作壁上观
北京、上海“两会”日前分别召开,两市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已定调。
其中,上海称将按照国家部署做好房产税改革试点各项准备工作,并称,上海版房产税方案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与重庆版房产税方案有区别,北京则暂不参与试点房产税。京沪两市并各自立下2011年“政策性住房新开工建设和收购20万套、力争竣工10万套”、“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500万平方米、22万套”的目标。(徐明)
两部委严查土地出让金去向重点整治24个试点
记者日前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在2010年12月28日成都地票 “被叫停”两天后,《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的通知》就下发至各地。
按照《通知》要求,本次整治重点主要集中在24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省份,而清查土地出让金的去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果农村建设用地地块被整理复垦为耕地(即拆旧地块),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即建新地块)。
正是由于加大了用地指标,从2009年开始,几乎在所有的试点省份,都打着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各种旗号,推出 “村改社”、“宅基地换楼房”、“土地换社保”、“集中居住”等各种政策,出现了规模浩大的拆村迁居运动,到去年,更是达到高潮。
在“增减挂钩”中,有的农民每亩被用做建设用地指标的农地可得到8万-10万元的补偿,但这些建设用地往往每亩可拍卖数百万元甚至更高。
据国土部人士透露,调研中,发现很多试点都存在地方在批准试点之外擅自开展挂钩,以及违反规定跨县域调剂使用周转指标等问题。
国土资源部公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300多万亩,土地出让收入高达7万多亿元。
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为9600多亿元,2009年就猛升至1.59万亿元,同比增加63.4%;2010年更是高达2.7万亿元,同比增逾70.4%。
土地出让收入每年都在猛增,如此高的土地财政收入属于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这笔钱都用到哪里去了?
2009年,国家审计署对河北、辽宁、吉林、江苏等11个省区2007年至2008年土地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抽查,发现有12个市欠征土地出让收入323.26亿元,有11个市的674.8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征收总额的20.1%。
调查发现,对于土地出让金的去向通常试点的地方政府一般都有三个账本,一本账给国家看,一本账给人大看,一本账留给自己。导致土地出让金的用途扑朔迷离。国土部人士称,在此次下发的《通知》中也再次重申,将整治重点主要集中在24个“增减挂钩”试点省份,并严查土地出让金去向。
武汉出台商品房“限购令”
武汉1月15日出台商品房限购措施,成为全国第16个实施“限购令”的城市。
根据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下发的《关于落实商品住房限购政策工作流程的规定》(下称《规定》),自2011年1月15日起,暂定武汉当地户籍居民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及能够提供在武汉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只能在武汉市中心城区新购一套商品住房。不能提供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武汉市中心城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
记者 刘欢(云南信息报)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