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勾勒百姓安居蓝图
2010-11-30 01:18 作者:严虎 来源:
保障房建设将有大动作
日前,媒体公布的一份“十二五”期间上海住房建设初步方案显示,上海“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总量占总住房建设规模的一半以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人日前也表示,北京逐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开发完成投资10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北京市5年来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两个具有楼市风向标意义的城市在加强住房保障方面的做法,是否反映了国家未来的政策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十二五”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有大动作,也就是改变过去几年那种完全靠市场来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的做法,要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解决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据了解,至少在未来两年里,保障性住房建设仍将是政府力推的重点工作,2011年和2012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成量将达到1300万套。
解决住房保障缺位问题,被认为是抓住了房地产问题的根本所在。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房价高涨和住房保障落后相互叠加,才使得房价问题日益尖锐。可以看出,经历了房改前几年过度依赖市场而忽视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后,我国自2007年起开始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房规模逐年增加,制度体系也不断完善。然而,国家审计署11月17日公告的一项调查却值得注意,这份“19个省市2007年至2009年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审计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地方套取、挪用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合计超过2亿元。因此,在我国目前住房保障覆盖面还比较小的情况下,政府在提供公共住房方面的责任还须重新审视。
保障、调控两手抓
应该说,近期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已经见到了效果,最起码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信贷政策更是在此轮调控中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在收紧第二套放贷、暂停第三套房贷的差异化信贷政策下,北京、深圳等地房地产成交量迅速萎缩,炒房现象得到控制。与此同时,保障房建设也进展顺利。截至8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和各类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开工410万套,完成计划70%。
政府一边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控,一边开展大规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其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专家表示,在我国整体经济趋好的环境下,中央要放松调控或许要在住房保障见效之后。可是,市场和保障的关系如何处理?面对各方利益的得失,怎样保证政府职责能够明确落实?这些或许都是不可逾越的问题。
冯飞认为,未来还需要改进调控政策和调控方式。比如地价问题、基本住房问题等,在遏制投机行为上也需要一些更加有效的手段,可以借鉴国外的方式,通过交易环节来避免囤房、炒房,获得不正当的或者超常的收入。另外对房屋租赁市场,政策也都应有可为。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虽然房地产调控始终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但是“不断有政策出台”,使“稳定市场预期”成为挑战。还有专家呼吁,要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另外有必要对全国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住房状况进行调查,并加快推进住房统计制度和住房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长效机制保民生
“短期看信贷,中期看土地,长期看结构”是业内专家普遍认同的房地产调控思路。调控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维护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各收入阶层居民不断提高的住房需求。因此,专家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期目标应是保持住房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苗乐如表示,中国房地产业的核心问题是结构。投机疯长、炒房猖獗和房价飙升,都是住房结构不合理的具体表现。以北京为例,只有政策性住房达到50%-60%,供需才算基本平衡,市场控制才有基础。未来五年,无论是否提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定位,最终还是应客观认识房地产业的责任,“国计”和“民生”两个担子都要担起来。
如何调整未来房地产业发展思路,使住房向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回归,或许还需要通过相关制度的深化改革来进一步明确。正如国家领导人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阐述中所言“通过建机制,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形成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