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收入分配勿忽视灰色地带

2010-09-01 01:29    作者:赵尔印   来源:  

一份指出中国存在5.4万亿元灰色收入的研究报告,近日再次使“灰色收入”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开发文质疑报告的推算结果,但公众对中国社会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的关注以及对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讨论,正在伴随加紧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而日益升温。

一份指出中国存在5.4万亿元灰色收入的研究报告,近日再次使“灰色收入”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资料图片)

.............................................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查文晔 李云路)一份指出中国存在5.4万亿元灰色收入的研究报告,近日再次使“灰色收入”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开发文质疑报告的推算结果,但公众对中国社会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的关注以及对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讨论,正在伴随加紧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而日益升温。

    这份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研究人员完成的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3.2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中的住户可支配收入计算高出5.4万亿元,高出部分不单纯是个统计遗漏问题,而是一部分人的一部分收入不透明、不公开、来源不清楚。统计局官员认为,报告在样本选取、推算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推算结果明显偏高。

    尽管对于估算结果有争议,但多位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目前确实存在着庞大的“灰色收入”,正在修订中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应该对这部分收入有所界定和调节。

    主持报告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小鲁说,现实生活中有些收入由于在制度上或法律上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处在合法与非法的中间地带。

  报告列举了若干与“灰色收入”有关的案例:审计署去年抽查了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363张可疑发票,发现虚假发票5170张,列支资金1.42亿元;去年全国11个省区有684亿元土地专项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还有381亿元土地出让金应征未征。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灰色收入”指的是源于现行体制、制度中已经实际形成而不被追究,或暂时不被追究的“潜规则”而形成的收入,它的透明度很低。他指出,这些 潜规则 都是不公正的,亟须整改。

    “目前中国在公共资金使用、资源和土地管理、自然资源收益和垄断性收入等环节上,确实存在一些制度性弊端与漏洞,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魏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灰色收入”实质上是公共资金和公共财产的暗中再分配,减少了政府和企业的收入,而增加了少数个人的收入,将少数人从普通公务人员变为高收入者。

    部分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偏高也是“灰色收入”的体现。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表示,之所以出现巨额的“灰色收入”,归根结底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全面发挥,公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约束。一些政府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资源分配,从中获取巨额利益。

   “灰色收入可能并不违法,但不代表它就是收入分配的 灰色地带 而不接受调节。”袁钢明说。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约0.47,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而庞大的“灰色收入”正在成为拉大中国贫富差距的重要推手。

   中国有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令人欣慰的是,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出台的国务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再到近来中央一系列涉及收入分配的表态与措施,让人们看到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希望。

   据悉,发改委牵头的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接近完成。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其历时半年、日前完成的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专题调研报告中建议,尽快制定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并提出诸多具体建议。


 

admin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