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蚁族”生存现状纪实
2010-06-29 17:46 作者:刘帅 来源:
我是“蚁族”,但不自卑
12月20日上午10点,二环东路和解放路交叉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穿过繁华街道,记者拐进路西一个不起眼的僻静院落。“蚁族”李小朋(化名)就住在这个家庭旅馆里。
这是一个经过改造的院落,两座紧密环抱的简易小楼,几乎遮住了所有阳光。李小朋和两名大学男同学合住在一楼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在零下九摄氏度的天气里,记者走进他的小“家”,竟感不到一丝暖意,一说话,便呼出一团热气。这间屋子里,一半面积被一张双人床和地上摊放的一张薄床垫占据。紧贴着床的东墙边,一张不大的桌子上堆放着小电锅、挂面、书籍等各种杂物。屋子里没有暖气,甚至连炉子也没有,门框上的水珠滴滴答答往下掉,北墙高处仅有的一扇小窗户上结着冰,阳光透过小窗吝惜地洒射进来。
今年21岁的李小朋,夏天刚从杏林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毕业。起初,他在一家公司做电话营销,一个月800元。相比其他小公司底薪四五百元的职位,他对这份工作挺知足。但工作后他很快发现,每天的任务就是打一长串电话,不停地机械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一段时间后,他厌倦了这种枯燥的工作和压抑的环境,感觉自身也没得到多大提高,于是毫不犹豫地辞了职。10月,他应聘到二环东路附近一家公司做起了校园杂志。可一个月之后,这家校园杂志公司就运营不下去解散了。
如果回到枣庄市区的家,父母可以帮他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拿着不算低的工资。可李小朋选择继续留在这个城市打拼。为了生存下去,他在马路上发过传单,干过兼职,其他时间不是通过网络和报纸找工作,就是跑到省图书馆借些励志类的书看。“周围的路修好了,房租也跟着涨上去了,全运会之后,月租金到了400元。”李小朋说,不只他住的地方房租涨了,其他多个“蚁族”聚居地房租都涨了不少。据介绍,过去姚家庄一带住着至少五六万人,其中,很多都是像他这样有一定学历的“蚁族”。姚家庄片区拆迁改造后,“蚁族”们被迫搬迁,因为房源减少,甸柳庄、柳行社区、济大校区等地方的租金一路看涨。
为了省钱,李小朋买来小电锅和挂面,经常在家煮着吃。早饭被省掉了,中午他有时在路边吃个三四元钱的炒菜,土豆丝和大头菜天天换着吃。实在嘴馋的时候,才奢侈地吃个有肉的菜。就这样节省,他每个月还一分钱都剩不下。
因为没有阳台,衣服洗好后只能晾在屋外面风干。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已经先后丢了四件衣服,甚至包括内裤。气恼的他,在院里的墙壁上贴了若干张诅咒可恶小偷的纸条。
在李小朋租住房的窗台上,摆放着两盆仙人掌。李小朋说,看到它们顽强地活着,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以学习当娱乐,最害怕生病
在“蚁族”群体中,曲国庆、胡爱军和杨丹三人算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都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即找到了工作。小曲吉林某军校毕业,如今在济南一家公司搞创业活动,月薪2000元。胡爱军和杨丹是山东科技大学的同学,也是一对情侣,电气自动化专科毕业后,一个进了人力资源公司,一个干起了宾馆前台收银员。两人的收入都挺稳定,加起来足有三千多元。
他们三人目前同住在甸柳庄一栋居民楼里。两室一厅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被房东分隔成八间小屋。加上他们,一套房子住了十六个人。
12月21日晚,记者在这个类似“蚁穴”的住所看到,客厅、卧室被改造成多间小屋,每间平均四五平方米大小,只有一扇面向走廊的小窗,局促得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小桌。因为厨房与北阳台相连,租金比其他小屋要贵一些。每间屋子外面都安有电表,室外走廊的灯是声控的。卫生间公用,人多的时候就要排队挨号。
据曲国庆讲,在这个小区里,很多住房都改成了这种家庭旅馆,住的也大多是大学毕业生。
小曲平均每周往家里打一次电话,每次都是报平安,说自己在这边生活得不错,让家里别牵挂。“我爸还以为我跟人合住三室一厅的大房子,有自己的单间呢。”小曲笑道。“大家都是年轻人,住在一起倒也并不觉得清苦。”胡爱军乐呵呵地说。他和女朋友虽然挣钱不少,但也不敢乱花,一天生活费就支出一二十元钱,极少逛街购物,而是小心谨慎地攒下一些钱。杨丹还有个正在上学的弟弟,她每次回老家,都给弟弟一部分钱当学费。胡爱军和杨丹在工作之余报考了成人教育,晚上下班后,就窝在小屋里看书学习。“生活条件差点倒也无所谓,就是怕生病。一看病吃药就至少得花好几十块钱。我们掏不起。不过,我们这些人都摔打出来了,身体棒得很。大学毕业后还没生过病呢。”曲国庆告诉记者。
希望找个好对象,走出“蚁族”生活
24岁的小艾(化名)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应用心理学,目前在一家健康咨询中心担任心理咨询部助理工作。名为“助理”,其实和单位相关的各项杂事她都得参与。小艾每月的收入不稳定,最多的时候一千四五,少的时候六七百元。这样的收入根本不可能让她租到较好地段的单间。小艾选择了“蚁族”生活――― 和其他三个女孩儿合租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月的房租是830元,四个人平摊。
12月20日下午近6时,记者随刚结束加班的小艾回家。她租的房子在山大南路附近,“交通方便,十几分钟就能到单位,附近也有卖菜的小贩和小吃摊儿,还算不错”,小艾告诉记者,“虽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但好在是单位宿舍,比较安全。”记者注意到,这栋老建筑的外墙和楼道里已经斑驳陈旧,有几盏楼道的灯坏了,有的楼层得摸黑上楼。小艾租住的房子在顶楼,小艾说,顶楼冬天冷夏天热,以前房间还漏雨,今年才修好。
工作快两年了,小艾没存下钱,不是没有理财观念,而是实在没得省。小艾给记者算了算,她平均月薪是1000元,房租、水电和煤气费就支出300元,吃饭大约要500元,手机费50元,再买点生活用品,根本存不下钱。有时候回家次数多了,父母都会跟小艾说“没事就不要回来了,花钱太多”。
小艾说:“以前有段时间还记账,后来索性不记了。其实我是在逃避,钱就这么多,还记什么账啊,再怎么计划也是不够花的。”所以,日常生活的开销能省则省。小艾很少买衣服,就算买也是在小商品市场买。她告诉记者,来济南后买得最贵的衣服是一条120元的裤子;能买菜回家做饭就自己做饭吃,比在外面吃饭便宜,还干净有营养;天气不冷时都是骑车上下班,这样就能省下一笔交通费;在济南没有亲人和什么朋友,交际的花费基本可以忽略……
小艾告诉记者,她正在准备考研,因为目前的生活状态让她看不到前途,工资太低,无法在济南有质量地生活下去,单位的发展前景和工作提升空间都很小,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这样的生活真的很无聊”。
谈起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想法,小艾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矛盾”。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却因为没有钱不得不与人合租,过“蚁族”生活;已经在准备考研,却又不确定读研是否就会有更好的发展;不想过现在的生活,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就在重重矛盾中,一晃眼,这种日子已经过了近两年。合租的室友经常换,而小艾一直住了下来。目前她和合租的室友都是单身,小艾的家人也经常催她考虑个人问题。小艾目前的生活是只有“一张床”,下一步的计划是拥有“一间房”,希望能通过努力,将来拥有一套住房和一个家。采访中,小艾坦言,持续了两年的“蚁族”生活,已经影响了她的择偶观,“以前觉得只要两个人情投意合、感情好就足够了,但现在如果选择自己的另一半,我要求对方有房,有稳定的工作,具备养家的能力”。
即使有了钱,也永远不会忘记家乡
“在这里生活再苦也不会告诉家里,父母为我已经付出太多,不能让他们再操心了。”住在丁家庄的“蚁族”田泽凯(化名)说这话时,语气中透着坚定。
田泽凯今年毕业于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大学四年,一直都是身在农村的父母供他读书和生活。家境不富裕的他,本想毕业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在今年9月的全国司法考试中,他以几分之差落榜。
暂时当不了律师,他开始寻找其他出路。不久,一家商贸公司录取了他。可工作第一天,他就发现,这是一家满街推销自制产品的公司,对员工实施思想控制,不但每天早上开一个小时的会,每天晚上还组织员工一起看视频。这种环境令他窒息,干了三天,他就辞了职。
后来,他又先李小朋一步,应聘来到二环东路那家出版校园杂志的小公司。11月公司解散后,他失了业。
如今,田泽凯一边找工作,一边仍在孜孜不倦地阅读法律书籍。“明年,我还会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也要考公务员。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出路总会有的。”“说出来不怕人笑话,我有个想法,等以后我在济南这边挣了钱,买上几辆大货车,把老家的煤拉出来卖,同时在这边经营自己的事业,搞‘两线发展’。但不管走到哪里,家乡都永远在我心上。”说话时,田泽凯目视前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相关阅读:
选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选房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选房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选房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选房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选房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选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选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