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见效 人民日报称房价下跌空间打开
2011-09-28 14:10 作者:罗兰 来源:人民日报
中央政府持续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开始见效:各地高企的房价受到明显遏制,并且一系列迹象释放出可能降价的信号。
成交量下跌价格止涨
开发商加大促销力度、一二手房价格“倒挂”、成交量萎缩,被认为是房价下跌的3个征兆。最近,这3个征兆在很多城市出现。
在北京,位于通州的部分项目最近降价幅度在1万元/平方米左右,比去年下跌超过20%。而五环、六环以外的很多项目都明码降价。据统计,今年8月1日至30日,北京新房及二手房住宅签约总量1.3万套,环比降26.4%。此成交量创造了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价格方面,新房签约均价较7月份跌2.5%,二手房均价环比跌0.9%。上海和深圳的商品房交易量同样下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8月份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6个,持平的有30个。与7月份相比,环比价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明显增多。这也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了过半城市房价环比止涨。
一二手房价格“倒挂”现象也很普遍。根据伟业我爱我家的最新统计,北京2011年1-8月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为23709元,而一手住宅则为22038元。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其他一线城市中。据中原地产抽样统计,当前上海部分区域二手房比新房单价可高出每平方米2300至3300元。业内人士认为,根据往年经验,一二手房倒挂现象出现意味着市场将继续回调价格。
对于当前的楼市,华纺房地产开发公司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市场情况是成交量萎缩,价格止涨,价格下跌空间打开,一部分消费者认为是买房好机会,一部分还在观望,大多数房地产公司资金链普遍紧张。因央行紧缩银根,开发商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增高。除少数几家企业外,现在大部分开发商拿地都很慎重。
调控政策迭加效果显现
房价松动是中央政策持续调控的结果。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其中包括缩紧流动性、限购、提高借贷成本、征收房产税、增加保障房等多种手段。然而,直到近期,房价才开始停止上涨态势并出现松动。华纺房地产开发公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从目前市场看,政府调控政策的迭加效果已显现出来。
专家分析说,限购和减少货币供应是减少投机挤出泡沫的直接原因。而随着中国加大保障房供应削弱供求矛盾,支撑高房价泡沫的基础应可以慢慢消除。
虽然调控房价出现好兆头,但不能掉以轻心。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认为,未来调控政策应当继续加强,如果政策稍微放松房价就可能反弹,那么先前几年调控带来的效果就泡汤了。业内人士指出,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力度,遏制投资投机的炒房需求;另一方面要防止未限购的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据了解,最近,一些非限购地区和一些二三线城市就出现了房价疯涨的情况。同时,一线城市中心区房价依然坚挺。比如北京,五环以内房价与去年最高峰时相比有所回落,但幅度很小。
房价下跌空间已打开
房价是否到了“拐点”?对此,农业银行最近发布报告称,中国房价增速的持续下滑不能作为拐点将至的判断标准,认为目前房价拐点已经显现或过于乐观。报告称,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二次探底的风险加剧,未来紧缩性政策转向的可能随时发生。
有专家认为,应慎谈“拐点”。首先,境外热钱横流、投资渠道缺乏;保障房建设尚需关注;房地产在地方财税收入方面的“替代产业”还未培育。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对本报记者说,不同区域和不同楼盘情况不一样,有的城市郊区房价下降,但市中心品质好的房子价格还在上涨,不能随便说拐点。从均价看,北京以及有些城市房价停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楼盘会降价。短期看,开发商以价换量、价格上让利的项目会增多,否则他们难以回笼资金,难以改变市场低迷的状况。
未来房价会继续下跌吗?下跌空间有多大?华纺房地产开发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现在房价下跌的空间已打开。先是成交量下跌,开发商在价格上硬扛着,有一天扛不动了,价格就会降下来。若中央调控政策不放松,房价肯定下跌。在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前,大致是稳中有降。有的开发商最悲观的预测是房价下跌30%,大多数开发商认为下跌10%—15%左右。
有业内人士指出,房价下跌空间不会太大,主要因为土地价格没有降下来。山东一开发商告诉本报记者,土地基础价格不降,房价不会降。现在很多开发商在观望,有的拿了土地推迟开发,有的捂盘,都在期盼明年有宽松的政策出台。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