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CPI创34个月新高 车房限购拉低2个百分点

2011-07-21 14:07    作者:马文婷   来源:京华时报  

由于结构调整以及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限购政策影响,北京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较一季度回落了0.6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增速放缓。不过,市统计局认为,由于翘尾因素6月到达顶点

   北京市统计部门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翘尾因素高企,北京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5%,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

  同时,由于结构调整以及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限购政策影响,北京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较一季度回落了0.6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增速放缓。不过,市统计局认为,由于翘尾因素6月到达顶点,下半年CPI有望缓慢回落。

  ■GDP

  数据:北京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介绍,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1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1666.8亿元,增长7.3%,其中工业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8.1%,建筑业增加值260.8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5703.6亿元,增长8.2%。

  汽车房产限购拉低GDP

  解读:于秀琴表示,上半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8%,与过去的年平均增速相比,回调幅度比较大,但这个回调是在预期之内的,体现了本市主动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的意图,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于秀琴表示,主动调控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工业、房地产和汽车领域,其中,汽车和房地产这两个领域的调控,对GDP的影响在2个百分点左右。

  于秀琴指出,主动调控的第一个领域是工业领域,目前,首钢全面退出了北京的制造产业,使得本市工业增长速度今年有所下滑,但从长远看,首钢的退出对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都产生重要积极影响。第二个领域是房地产,北京执行得更为坚决,上半年体现了明显的效果,限购影响交易量,房地产投资回落,保障性住房强力推进,这对经济发展确实有一定影响。第三个领域则是汽车。北京的汽车发展很快,对交通和环境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今年北京有关部门严厉执行限购令和摇号上牌的政策,使得北京汽车占消费品市场零售额从过去的33%左右降到了现在的20%。对消费领域进而对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除了汽车之外的消费领域仍然保持着强劲增长。

  ■物价

  数据: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同期上涨5.5%,八大类商品和服务“7升1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4%,烟酒类上涨1.7%,衣着类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4%。6月单月,CPI比上年同月上涨6.2%,从环比看,6月份消费价格比5月份下降0.4%。

  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同期上涨2.1%。6月份,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3.2%。从环比看,6月份出厂价格比5月份上涨0.2%。

  翘尾因素成6月CPI最大推手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新闻发言人邢志宏表示,从上半年来看,食品类和居住类是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共拉动总指数上升4.8个百分点。从6月来看,翘尾因素是推高6月CPI的一个重要原因,在6月份6.2个百分点的CPI涨幅中,有3.6个点是由于翘尾因素拉动的。

  不过邢志宏表示,6月份翘尾因素已达到最高点,从下半年来看,翘尾因素缓慢回落,在7、8月份可能还有3个百分点,四季度开始就会回到2个百分点以内。因此,从全年来看,物价是可控的。

  邢志宏说,就结构来看,今年食品价格涨幅比较高也是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原因。6月单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6%,对总指数的影响达到2.9个百分点。对于备受关注的猪肉价格,邢志宏表示,猪肉的价格6月份同比上涨62%,比5月提高19个百分点,对当月总指数的影响达到0.7个百分点。

  邢志宏说,今年以来,翘尾因素对CPI的贡献一直比新涨价因素大,而一系列调控物价的措施,又只对新涨价因素有关,因此,环比数据更能体现价格变化。环比来看,CPI从5月开始已连续两个月下降,6月CPI比5月环比下降了0.4%。6月食品、衣着、交通通信、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环比都出现了下降,反映了稳定物价举措正在起作用。

  ■相关

  数据发布时间暂不调整

  今年7月开始,国家统计局调整了数据发布时间和方式,将CPI数据发布的时间提前了2天左右。

  对此,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表示,地方发布统计数据,所有数据都要经过国家统计局的审核和评估,得到反馈之后才能发布,目前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发布时间都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反馈时间来制定的,如果国家统计局能够把数据评估和反馈的时间提前,市统计局也会相应调整,目前还是执行原来的发布计划。

  本报记者马文婷

闫晓辉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