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房控目标被指玩数字游戏 上涨预期被强化(2)
2011-04-04 19:41 作者:付涛 来源:财新网
数字游戏
上述现象引出一个问题: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这个统计数据,为何与上海市民的切身感受差别如此之大?在过去五年中,上海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的年均增幅才5.72%!但很多市民的实际感受可能是:房价两年翻1倍。
同样的问题去年已暴露。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较上一年同比上涨1.5%。这一数据遭严重质疑,有网友戏称“是不是小数点放错了位置”。
为回应质疑,统计局宣布调整统计方法。2011年2月统计局公布了《住宅销售价格统计调查方案》(下称《新方案》),决定从2011年1月起开始实施新的房价统计方法。但《新方案》除了“不再计算和发布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的平均数”,并分类细化原有指数之外,缺少实质性改革。指望《新方案》能让统计数据更接近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或者说更接近实际情况,这是一种奢望。统计局并未否定其历史数据,今年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仍将延续过去,并使两者具有可比性。
由此来看,历史上房价统计数据就很难战胜相关参照指标(GDP或人均收入增幅),现在各地所谓房价调控目标,无异于一场数字游戏。
中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表示,在已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城市中,对房价这个概念并无确切定义。部分城市规定的是“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另一些则是“新建住房价格”。这样的措辞,很容易留下操控空间。
3月29日,北京公布其调控目标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新建普通住房价格与2010年相比稳中有降。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提到“降”字的城市。
2010年北京新建住宅中普通住宅类销售价格同比上涨达11.1%。从分类来看,普通住宅、公寓别墅和其他住宅三类并列,但其具体何为“普通住房”,很多业界人士也不清楚。3月30日,中原地产在一份分析报告中也只能提出疑问:这个“普通住房”究竟界定在什么范围;新建的相对高端的住宅是否也在价格控调控范围,在公文中没有指出,有待明确。
在北京统计局最新公布的1月-2月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中,数据仅显示了1月-2月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没有公布销售价格及其变动情况,更没有“新建普通住房价格”这一房价指标对应的具体数据。
北京统计局宣传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称,以后房价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审核,统一发。北京统计局以后不发了。
由于国家统计局自今年1月1日起按照《新方案》进行房价统计,但新方案里没有按普通住宅、别墅公寓、其他住宅等进一步细分,只按照面积分类统计(因为目前国家统计局按照北京网签数据进行统计,而该数据并没有区分房屋类型)。这意味着,北京刚刚提出的房价控制目标,即“新建普通住宅”,未来可能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来对应。果如此,则北京“稳中有降”的目标,未来将因缺少参照物而“死无对证”。
“一场戏”
对于市场分析人士来说,房价调控目标的公布,若纯粹是一场游戏,那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令人担心的是,各地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由于绝大多数城市只提涨幅限制,事实上再次强化了房价趋涨的市场预期。
对于挂钩参照指标的科学性,舆论提出诸多质疑。例如,学者马光远提出,房价涨幅与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是荒唐的。以上海为例,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万元左右,增长10%只增长了3200元;而上海2010年平均每套房价格为260万元,增长10%意味着增加26万元,这26万元相当于一个上海居民八年不吃不喝的收入。由此可见,居民收入增长10%与房价增长10%完全是两个概念。
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土地财政”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土地出让金及相关收入,长期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对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来说,控制房价将影响其直接利益。今年保障房建设,对地方政府意味着“支出增多,收入减少”。因此,“国八条”的房价调控目标要求,在地方上变形走样,沦为“一场戏”,就不足为怪。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2.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0%以上。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5.25万亿元。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与同期商品房销售额之比,超过50%。
当然,变数犹存。住建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确定房价控制目标时,要在本地区内听取社会的意见,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已公布控制目标的城市,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听取社会的意见,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
房价调控之本,仍植根于土地制度及住房市场本身。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