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中国楼市调控细则 称房价将遏制

2011-02-20 07: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美联社2月17日报道说,目前,中国已有北京、上海、青岛、济南、成都、南宁、贵阳和长春8个城市出台了贯彻“新国八条”的实施意见,推出各种版本的限购令或者升级版限购令。按照相

  美联社2月17日报道说,目前,中国已有北京、上海、青岛、济南、成都、南宁、贵阳和长春8个城市出台了贯彻“新国八条”的实施意见,推出各种版本的限购令或者升级版限购令。按照相关要求,未来几天还会有20多个城市密集推出限购政策。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比市场预计的更迅速、更猛烈。

  18日,中国官方会公布1月份楼市新数据。在政府接连出台楼市调控举措的背景下,1月份的楼市数据备受瞩目。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在17日表示,该机构将不再发布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平均数,因为该指数一直被认为低估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严重性,尤其是大城市的涨幅被小城市的涨幅削弱了。中国国家统计局将只发布单独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指数,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只计算住宅房价,不包括商用建筑价格。

  路透社的分析认为,除了“国八条”的限制措施外,中国央行自去年10月以来已经三次加息,同时从去年初以来,连续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是对中国消费市场,尤其是楼市所下的“重手”。日本财经杂志《金融关注》也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被贴上“投机市场”的标签,目前的政策试图传达这样的信息:通过“炒房”一夜暴富的观念和侥幸心理有必要“尽快被引向理智的轨道”。该刊还指出,从国际市场的角度,以及考虑中国民间实际的购买能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即使放在全世界也已经属于一个“过热点”,因而加快市场调控的“节奏”和进度非常必要。
 

  对于这场“调控战”可能取得的成果,路透社称,随着紧缩政策陆续执行到位,调控“战果”有望扩大,今年楼市成交量相比2010年将有大幅下滑,房价将得到一定遏制。日本《每日新闻》16日报道称,相比去年,在更严厉的购买限制和金融管制政策之下,针对房地产的“信贷创造效应”将在今年得到进一步控制,房价上升压力也会得到一定缓解。日本研究中国经济的财经分析专家岛野纯一称,如果严格执行限制政策,那么市场的投机性需求可能会被削减超过40%。

  不过,据评级机构惠誉预测,2011年中国住房价格将保持平稳,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虽然政府的调控是最严厉的,但这些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在中国范围内竞争力最强,住房需求仍非常强,并且还在不断增长。英国《金融时报》17日引述美国世纪桥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汤姆·德拉图尔的话说,在中国大约有40个二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房价的涨幅,这意味着价格负担能力其实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在日本和美国,人们收入停滞不前或是下降,那里的房价上涨才会最终变得不可持续。渣打银行的一名分析师也认为:“对开发商来说,中国的楼市一切仍然照常,我们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感到放心。”

  美国财经网站“商业局内人”16日分析说,中国的楼市具有上升潜力的。但决策者想要一方面看到楼市经济的旺盛,一方面又避开高通胀的风险,就必须要从根本问题上着手。这其中包括下决心长期增加新房供应量,尤其是居民经济型住房的供应,后者可以更多地借鉴香港的经验。
 

  中央电视台称,北京当地居民将最多只能购买两套住房,而外地居民则将只被允许购买一套住房。非北京户籍的居民还需要提供5年的纳税证明才能购买住房。

  中国一直在打击房地产市场,以确保居民能买得起住房。包括上海、青岛和济南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已经颁布了当地的限制措施。上个月,政府提高了二套房的首付款比例,并且开始在上海和重庆征收房产税。与此同时,央行在上周自去年10月中旬以来第3次提高了利率。

  位于香港的瑞士信贷银行集团资产分析师杜劲松(音)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北京的限制措施可能是所有城市中最为严厉的。投资人担心,此举将抑制房地产需求。”

  上个月有报道称,青岛将禁止拥有两套住房的居民购买更多住房。报道还称,来自这个华东城市以外地区的居民如果拥有一套房产,将不能再次购买住房。

  此外,多家外媒均谈到调房价对于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美联社说,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依赖房地产投资的中国经济仍然存在风险,去年这方面的投资增长了23.8%。路透社则说,房价是中国经济陷入通胀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另一个因素是食品价格。为了缓解消费者的担忧,中国政府再三表示要优先处理通胀问题。

  瑞士《每日导报》在27日报道称,如果中国不能控制房地产过热增长,将导致中国经济一个残酷的硬着陆。德国《世界报》则说,中国建筑业蓬勃发展而不减速,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是必然的,但房价上涨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带来物价飞涨。

 

闫晓辉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