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房价上涨 淡定PK不淡定
2011-01-12 08:39 作者:苗苗 来源:人民日报
1月11日,《人民日报》社会版联合人民网要闻部,推出“买房,你够理性吗?”网上问卷调查。截至当日21时,参与网友超过1.1万人。接受调查的网友中,53%的人尚未购房,38%的人有一套房,9%的人有两套或以上的房子。有房和无房者的比例基本是一半对一半。
从调查样本来看,64%的网友认为,现在买房并不合乎理性。其中,34%的人表示,房价已经超出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30%的人表示,房价已经太高,现在买房有风险。另有30%的人认为,现在买房是理性的。其中,19%的人认为,刚性需求者只要买得起就买;11%的人看涨后市,还有6%的网友认为“很难说”。
就首次购房年龄来看,26—30岁年龄段的人群最多,此后依次是31—35岁,35—40岁,40岁以上,25岁以下。比起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人的首次购房年龄较小。据悉,美国首次购房平均年龄超过30岁,日本和德国甚至是42岁。
首套房,大家希望多大面积呢?调查显示,想买90—120平方米的人最多,占46%,其次是50—90平方米(44%),再次是120平方米以上(7%)。
但是期望与实际总有差距。调查发现,网友实际购买的房子,还是50—90平方米的最多(44%),其次才是90—120平方米(34%)。网友认为90—120平方米更适合居住,但是现实承受能力有限。
除了银行房贷,网友买房的钱哪来?近五成网友靠自己的积蓄(47%),有24%的人借钱买房,而22%的人靠父母资助,还有7%的人通过其他途径。
在有房贷的网友中,74%的人月供占月收入比例在50%以下。专家认为,债务占收入的比例50%以下是比较合理的,银行的风险尚可得到控制。
但是,房贷压力还是比较明显。贷款之后,35%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品质大大下降,11%的人不敢换工作,35%的人因此要精打细算,只有11%的人认为房贷基本没有影响。
高位入市有风险
“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房价的平稳上涨是正常的,上涨幅度过快就不正常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崔建华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则表示,从房价收入比来看,当前房价显然是偏高了。
导致房价过快上涨的主要因素,有土地价格、投机买房、炒房的影响,也有刚性需求客观存在、供给相对不足的叠加。而人们的预期对于市场变动也有直接作用。
对于房价偏高这一状况,顾海兵给予了风险提示,“一国房价偏高的状况,一般不可能超过10年,日本、美国都有过这样的教训。”
他说,从2004年起,中国楼市开始进入迅速上升阶段。目前,这种增长已经持续了五六年。因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在价格高位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但总会有恢复正常的一天。只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下降的空间可能不会那么明显。
据此他认为,高位入市有风险,跟风买房、非理性购房不可取。
刚性需求比较大
对于目前楼市购房需求的结构进行分析,专家比较认同的是,仍以刚性需求为主,但非理性购房也多少存在。
崔建华分析,目前购房需求中,刚性需求仍然比较大。几轮的楼市调控,多从需求调控入手,供应虽然也有所增加,但幅度仍然不够,导致供求不协调。
“从时常见诸报端的各类"日光盘"的报道中,不少人急着买房的心态可见一斑。但我不倾向于以非理性购房来形容这种购房选择,我认为"恐慌性购房"的说法,可能更为准确。”崔建华说。
在他看来,这种恐慌性购房的动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客观存在着的房价过快上涨,让人们产生了“房价仍会继续快速上涨”的预期。具体到个体,理性的选择可能就是:“尽早买房”。
顾海兵则认为,由于税收等制度的不合理,庞大的二手房存量交易没有激活,加剧了供应不足。
同时,租房市场也没有盘活,房源少,管理乱,也减少了租房需求,放大了购房需求。
理性可以稳房价
两位专家表示,在确实存在“恐慌性购房”的当下,理性购房理念的倡导是有意义的。因为消费者越理性,需求越合理,刚性需求的释放就会更加有序,对于房价过快上涨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崔建华认为,居者有其屋,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统,年轻人有置业需求无可厚非,但置业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需要加以引导。“比如,希望买大房子,位置要在中心城区,周边配套环境要好。如果这样的需求超出了能力所及,恐怕就难言合理了。”
他指出,人的购房行为是一个升级的过程。年轻的时候,买一个小一些、条件也许并不是那么完美的房子,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有了实力,再进行改善。这是需要建立和倡导的、相对合理的购房选择。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