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房地产领域可称社会改革“突破口”
2011-01-10 13: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开局年怎么走事关重大,决定着今后五年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已经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使用了“攻坚”的概念,甚为贴切。关键在于,如何“攻坚”?“攻坚”就是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或者切入点。在很大程度上,“十二五”规划是“十一五”规划的继续和深化,要“攻坚”就要看看在“十一五”期间,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做得不够?什么还没有做?为什么没有做?
很显然,自2002年十六大开始,社会政策的改革和重建逐渐成为中国改革的头等议程。而社会改革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表述,就是“十一五”规划。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政策改革?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来说,社会改革就是要完成三大任务。
第一就是要配合经济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摧毁了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策。早期改革者没有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区分开来,导致社会政策的很多方面被经济政策化。社会改革就是要纠正这种政策趋势。第二,社会改革是要深化中国总体改革。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中国已经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制度.要深化改革,就必须把重点转移到社会政策领域。第三,要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基础,主要是建立消费社会,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制度基础。道理很简单,在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房地产等领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消费社会难以建立。
改革徘徊不前的前因后果
在“十一五”期间,在很多方面该做的已经做了,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尽管已经把最容易做的做了,但很难说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和社会的期望相比。中国的主要社会政策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等,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就是说,没有找到能够促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政策和制度不能进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模式则在更大程度上破坏着社会。客观的结果就是经济和社会政策丽个领域之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平衡。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状。
为什么社会改革徘徊不前呢?首先,在任何社会,社会改革本身比较困难。社会改革涉及的是收入再分配。这表明,社会改革需要有钱有势的社会群体,从自己的钱包里面掏出一部分钱和弱势群体分享。这就比较困难。因为这些强势群体(也往往是既得利益群体)能否自愿掏钱是个问题,即使政府有了钱,钱能否用到弱势群体也是个问题。无沦是“掏钱”还是“用钱”都是政府、既得利益和一般社会群体之间复杂的政治博弈过程。
第二,从政策思路来说,改革者也需要时间寻找社会改革的经验。尽管国际上有很多的经验,但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任何改革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在很大程度上说,今天的中国社会改革就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经济改革,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或者寻找突破口过程之中。不过,近年来社会改革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这次金融危机有效地“挟持”了“十一五”规划的议程,急剧地改变了这个规划本来的方向。大量的经济资源被导入国有部门,以帮助政府应付危机。这对社会政策有两方面的负面效应。
首先是国有部门的大扩张,导致经济结构迅速恶化,主要表现在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经济结构的失衡又加剧了社会的失衡。
其次是社会政策领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尽管中央政府并没有忘却社会政策,也想努力推进社会政策,例如保障性住房,不过,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经济角色,似乎在危机中找到了发展机会,它们不仅没有动力来推动社会改革,反而以应付危机的名义,大肆破坏社会。房地产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更为严重的是,由危机诱发的经济资源再分配,已经导致了极其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壮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对既得利益集团问题的讨论多了起来,这是事出有因的。
社会改革面临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规划强调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过,把“战咯机遇期”用在社会改革方面更为合适。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社会政策的确立的确需要一个 “战略机遇期”,也就是经济发展快、国家财政收入丰厚的时期。在经济发展还处于低水平或者缓慢的时期,很难确立社会政策,原因很简单,建设社会政策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但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似乎正在失去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数十年,并且国家聚集了大规模的财政收入,但没有能力确立社会政策。如果在“十二五”期间改革不能找到突破口,那么这个“机遇”或许很难再回来。从这个意义上,强调“攻坚”具有非常的意义。
那么,如何找突破口呢?很多人想到了政治改革,希望通过政治改革为社会改革找到突破口。政治改革很重要,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改革?如果政治改革不能做到有序可控,那么不但推进不了改革,反而会造成国家社会秩序失控。在这方面,无沦是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转型,还是其他类型发展中国家的转型,都提供了非常多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因为改革难以进行,社会矛盾突出,民怨很深,在这个时候并非简单的政治改革可以解决问题。很多人要求政治改革,主要是鉴于既得利益集团强大这个事实,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来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来推进改革。但从各国的改革经验来看,政治改革搞不好反而会巩固既得利益集团,它们可以摇身一变,用各种“民主”的手段来阻碍改革进程。
这样,中国就面临着一个政治难题。在改革问题上,中国是个典型的危机驱动型的社会,没有危机就没有进步,但危机叉会对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难道一定要等到一场大规模的危机之后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吗?这倒不见得。关键在于执政党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或者中国领导层再三强调的“忧患意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既得利益集团,存在既得利益并不见得不能推进改革。改革并不见得不合乎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既得利益阻碍改革,主要在于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利益概念。执政党要给予既得利益集团强大的压力。在没有压力下,既得利益集团很难对自己的利益有长远的考量。
突破口可能在房地产领域
从“十一五”规划的经验来看,社会改革不能全面出击。能够做的已经做了,如果继续进行全方位改革,就很难找到突破口。无论是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如果其中有一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那么就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
从现实情况看,这个突破口可能在房地产领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看。
在政治方面,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在这场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较量中,如果政府退缩,政府的政策甚至政治“信用”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一旦政府退缩,既得利益集团会变得更为强大。
在社会层面看,社会对房地产的抱怨最多。这是因为房地产对社会来说最为重要,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尤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一旦泡沫化,就会造成社会的泡沫化。
在经济层面,房地产已经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泡沫,而且也有效恶化着中国的产业结构。现在,各级政府拼命地从房地产谋取暴利,不思企业改革、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房地产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病。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通过发展房地产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反的例子则有,很多经济体因为“房地产病”而衰落。
从政策平台建设来看,如果设计得好,房地产改革可以带动其他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积金、社区建设(包括宗教和种族和谐)等方面的改革。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向诸如新加坡那样成功的国家学习到很多好的经验。
如果能够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巴房地产领域改革好,那么就可获取数十年的社会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了,民众怨气少了,就可以为政治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