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最受关注十大焦点:物价"状元"房价"榜眼"

2010-12-04 19:32    作者:中正   来源:  

  在全国各地的一片“涨”潮之中,“物价”登上了“2010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之首,紧随其后的是坚挺的“房价”。“医疗改革”在盘踞了“十大焦点问题”榜首数年之后,今年终于被势不可当的物价、房价超过,屈居第三。

  当通胀还是个概念的时候,除了学生和学者,你我等普通大众并不关心。但是当钱包里的票子,越来越不够花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能再无动于衷了。中国经济对通胀的容忍度,一般认为是3%。目前CPI指数已经连续超过这个预定的心理底线。刚刚公布的10月CPI指数为 4.4%。上一次达到这个水平,是 2008年9月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势,我们的编辑们给出了14个解决通胀的办法,但愿这些能给您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疏导。

  在全国各地的一片“涨”潮之中,“物价”登上了“2010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之首,紧随其后的是坚挺的“房价”。“医疗改革”在盘踞了“十大焦点问题”榜首数年之后,今年终于被势不可当的物价、房价超过,屈居第三。

  “2010年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记者获悉上述内容。该报告是由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完成的。

  “物价”如此受关注,前所未有

  报告显示,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的抱怨声中,“物价”当选了2010年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焦点问题。

  “物价”如此受关注,前所未有。2007年,“物价”和“房价”也曾占据着“十大焦点问题”榜第二和第三的位置。那一年,也是“涨”得彪悍,不过焦点中的焦点仍是“医疗改革”。

  而在2008年的焦点问题调查中,“物价”问题都还没能进入前十,仅排在第12位,如今时隔两年,就一举拔了个头筹。

  今年10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4.4%,创25个月以来新高。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八成价格上涨。

  今年,中国公众所感受到的“涨”痛超过了2007年。

  高房价压垮多少未婚男

  和眼下人们对于“物价”的不满相比,国人对“房价”之恨,历久弥深,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因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人仍把房子视作结婚的必需品。

  今年5月,《小康》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租着房子结婚。可见在当下之中国,高房价不知道压垮了多少未婚男。

  今年4月,中央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过5个月后,中央又出台了“史上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房产税也蠢蠢欲动。

  不过10月末,《小康》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征收房产税对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作用不大”或“根本不能抑制”,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征收房税“不能”抑制炒房现象。

  物价飞涨,百姓手中缺钱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王明权曾呼吁,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居民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5% 仍然幅度不够”。毕竟公众对通胀问题如此“敏感”,归根结底是因为手中缺钱。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物价飞涨或许对中高收入阶层影响不大,但对大多数的普通收入居民影响很大,物价上涨的开支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除了公众对物价高度关注外,本报记者统计发现,政府各部门对物价的关注度也前所未有。

  国务院办公厅11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出台16项措施稳定消费价格。

  此外,发改委也5天连发9篇文章稳定物价。这9个通知中,其中有5篇评论,分别指向稳定通胀预期、实施价格监管、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完善补贴降低影响、建立救助与物价联动等长效机制;两份价格查处通知,均指向成品油流通环节;一份通知对各地物价管控部门进行工作部署,宣布实施包括蔬菜农产品价格通报等六项制度。

  另外,财政部、铁道部、民政部等部门积极行动,正着手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而各地政府如北京、湖南、黑龙江等也相继出台稳定物价的政策。

  《小康》从2005年开始对“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进行跟踪调查。

  综观历年的焦点问题,可以看出中国老百姓这6年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焦虑之所在,也可以看出在这6年之中,哪些问题是国人心中社会发展的固症顽疾,哪些问题具有一时的紧迫性,以及哪些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据《法制晚报》)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