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房价 房地产二次调控可能性迫近
2010-09-09 01:14 作者:曾静 来源:
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和行业专家多次透风:房价下降不应该是衡量本轮调控的惟一标准。
但是,中央对房价依然密切关注。
一位接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行业人士对记者透露,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舆论监测的部门,将一份反映房价继续上涨的舆情监测文件,转发给了住建部、银监会等部门,请这些部门核实情况后,向国务院上报情况。
庄凌顾问研究员张映光表示,房价没有实质性下降,而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逆市涨价的声音,引起中央有关部门关注,不排除新一轮调控措施出台。
万科涨价被关注
上述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说,这份舆情监测的主要内容就是媒体关于房地产市场反弹的报道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舆情监测的部门将此份反映房地产市场反弹情况的报告,专题发给住建部等部门,请这些部门核实具体情况,形成报告上报给国务院。
银监会等参与房地产调控的部门,一并收到了这份专题报告,要求对其中涉及事项,进行说明。
而国家统计局被委以重任,通过对8月份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统计数据,对这份报告中提出的一些现象进行比较核对。
上述行业内人士透露,国家统计局已经给出了初步的对比意见,意见表明,8月份全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反弹势头明显。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上周(8・31―9・5)监测的35个城市中,21个城市成交面积环比出现上涨,其中银川上涨最为明显,涨幅达143.7%,扬州次之。
记者在深入一线城市调查发现,金九银十之际,楼市已经全面回暖。据统计,30个城市中有26个成交面积环比上涨,其中11个城市上涨幅度超过50%。其中京沪房价创下调控以来的最大涨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目前调控政策执行到位情况仍然不理想。只有北京成交的房屋中,首次置业的占比达到80%,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成交房屋中,多数是二次、三次购房者。
这说明,二套房贷政策在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执行不到位。而几乎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没有采取限购三套住房的贷款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专题报告当中,还对当前房地产市场上一些苗头性、典型性现象进行了点名,并要求有关部门对情况进行核实。
记者了解到,万科北京、沈阳两个项目热销和涨价的举动,也被收录在这份舆情监测报告当中。除了万科以外,还有多个房地产企业的热销、涨价话题被收录在内。
据万科公告显示:继万科6、7月销售金额连续突破80亿之后,8月以119.9亿元刷新了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单月销售纪录和万科20年单月销售纪录,合同销售额达115亿。较去年同期上升149.0%。
成交量的上升预热新一轮价格上涨。据了解,万科多项热销项目上调价格。
张映光表示,一些具体企业的具体项目名字都被调控部门监测,说明调控将继续走向深入,通过对典型现象和企业的问题进行查处,使得严厉的调控政策执行到位。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处于调控的深水期,但是房地产市场成交似乎并没有冰冻的现象。DTZ戴德梁行华北区董事总经理何衍钧向记者表示,由于刚性需求巨大,一些经济性楼盘往往是供不应求的,调控需要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低价楼盘旺销,才能鼓励更多的开发商降价促销。
在楼市初现反弹之际,新政实际执行力破绽百出,政府调控地产的决心不减,二次调控的可能性迫近。
二次调控可能性迫近
戴德梁行投资部助理董事田雨村表示,一方面是“国十条”出台已经140余天,调控部门迫切希望看到调控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旺销,已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大半,虽然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负债率比较高,但是大型房地产企业仍然没有出现资金断流的问题。
链家地产与光大银行公布了《北京市二手房贷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二手房中全款购房比例由新政前的38.9%上升至59.9%,激增幅度达53.98%,创下2007年1月以来全款购房的最高比例。
田雨村表示,如果开发商资金链不出现问题,就不会主动降价,本轮调控就难以取得实效。加之地方政府对执行“国十条”问题上不彻底,调控效果被打折。
张映光表示,从中央调控部门和中央媒体最近的风向来看,中央层面关于是否要进行二次调控的争议也很大。
上述接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人士透露:若出现二次调控,最有可能的手段仍旧是对开发商停放贷款,及加强预售款监管,通过卡开发商资金链的办法,迫使开发商降价。
另外,也将更严格的执行二套房、三套房政策,甚至在各地出台跟北京相类似的,完全禁止购买三套房政策。并不排除房地产税等政策提前祭出。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