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楼市现降价先兆 未来政策是否更猛烈

2010-08-18 00:00    作者:薛明   来源:  

13日,一份由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让许多购房者看到了希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杜丽虹也给开发商们泼了冷水,“现在的政策只要持续到2011年,30%的地产企业会出现资金缺口。

  楼市新政实施了四个月之后,北京坚挺的房价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

  13日,一份由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让许多购房者看到了希望。数据显示,北京四环至五环的期房价格已连续三个月下跌。

  然而就在下跌刚刚开始之际,中国房地产协会的一纸上书却让更多的“蜗居”们开始担忧,政府之前信心满满打压楼市的政策能否继续?

  北京已经露出降价先兆

  北京房价不再牛气了。昨日,南方日报驻京记者在北京四环附近一个新开的楼盘(均价55000元/平米)走访时看到,销售经理已经使出了促销手段来推销楼盘。“如果你确定要买,我可以帮你向公司申请打折,这两套90平米的和9月份开盘的都可以打9.7折。”

  该楼盘的情况并不是个案。记者了解到,8月初,北京市存量累积房源中,降价房源数量占到总房源的15%左右。

  记者还了解到,位于北京公主坟附近的新华联国际,地处西三环与长安街交汇处的重要地段(均价41500元/平米),也开始了9.7打折促销。

  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房地产市场上,8月首周业主更改挂牌价格,进行调价行为的比重占到20%左右,其中,73.4%的业主选择降价,降价幅度约为6.2%,相当于业主平均自动降价1200元左右,降价房源数量占到总房源的15%左右。

  据了解,目前购房者观望情绪进一步加强,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1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消费者预期房价上涨的比重为36%,比一季度减少24个百分点;预期房价下降的比重为41%,比一季度增加18个百分点。

  政策已经触动开发商利益

  从楼市调控新政实施以来,打击房地产投资性需求的政策使得房地产商资金回笼较慢,同时,在地块的批示方面抬高了拿地门槛,在资金来源方面,也对房地产商施加了诸多限制,四个月过去了,房屋存货大量减少,加上资金回笼不足,房地产商已经开始紧张。

  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李傅玉就坦言情况已经“非常严峻”。李傅玉表示,由于政策的影响,本来已经向银行方面说好的贷款往往后来拿不到,最后只能看在战略伙伴的面子上将一些款项收回再放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杜丽虹也给开发商们泼了冷水,“现在的政策只要持续到2011年,30%的地产企业会出现资金缺口。”

  就在地产商艰苦度日的时候,代表地产商利益的中房协又开始上书。本月5日,中房协副会长朱中一在广州表示,“国十条”调控政策已经取得实效,谨慎推出新的紧缩性调控政策,这会让本已脆弱的房地产市场,下半年可能陷入低迷的行情,进而影响宏观经济。

  中房协的上书被广泛认为是房地产商的回击。专家认为,此次中房协出面表态,是因为房地产政策已经触动开发商利益,开发商不得不通过代言人争取国家政策倾斜。

  著名经济学家易宪容日前指出,尽管当前房地产调控效果仍有待于观察,但据不久前国家电网公司的一份不完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60多个城市现有连续6个月以上电表读数为零的空置房约6540万套。

  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投资性需求仍然主导了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必须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松懈,不要过于担忧房地产调控可能会对经济增长放缓有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也表示,当前市场量跌价滞,正处于调整的第一阶段。今年三四季度将是新增库存大量形成的时期,这可能是房价出现大幅度下调的时期。

  政策或将更为猛烈

  房价之所以迟迟降不下来,很多购房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昨日,记者在北京四环附近的某楼盘处看到,一位准备购房的个体户因为拿不出纳税证明而准备离开购楼处时,被销售人员叫住,并私下里告诉他:“这个我们可以帮着办。”

  这位个体户的困扰来自于5月份北京政府发布的一纸通告,通知暂停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发放购房贷款。

  据了解,能被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帮忙办的事情不在少数。显然,房地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及执行不力的情况。

  多数专家表示,在楼市政策刚刚起效的时候,应该继续大力度坚持政策。被誉为三剑客之一的沈晓杰认为,新政不能缓,还应加快,现今“国十条”真正执行的恐怕连20%都不到。这样的执行力下形势不容乐观,房价想要大幅下跌非常难。

  决策层的表态似乎能让购房者找到信心。上周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当前要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抑制投机炒作等不合理需求,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巩固调控的初步成果。

  与此同时,多部委也在联合“围剿”囤地、囤房开发商。继国土资源部将全国1457宗闲置用地详情交付银监会后,监管部门近期也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达了类似意见,希望后者能提供两类开发商的名单以便监管,一类是市场交易秩序“好的”开发商,一类是受过处罚的“差的”开发企业。

  事实上,这也是继今年4月住建部要求各地给房地产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之后,对所有在建商品住房项目再一次的清理和整治。

  有消息人士透露,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中,相关各部委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备受重视,包括对囤地房地产企业、二套房以及多套房的认定等都需要多部委之间的密切配合。驻京记者吕天玲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