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升至"国家战略" 或成住房保障新主力
2010-07-01 17:19 作者:薛明 来源:
楼市调控即将进入7月,房产税仍未落地,公租房却以一种“势如破竹”的姿态冲入公众视野。 先是中央领导开会强调,紧接着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出台,一时之间,公租房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表面看这似乎与楼市调控关系不大,实际上却是决策层两手抓、两手都要紧的表现:一方面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另一方面加强住房保障。
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完善住房体制,引导中国楼市进入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从高举大旗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到力推公租房,我国的住房保障体制正在悄然完善中。实践证明,经济适用房因价格竞争力不足、销售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而遭遇重重阻力,廉租房又因受益面过窄而无法普济众生。于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住房保障水平,国家从去年开始首提公共租赁房概念,并在近期形成舆论高潮。
一个热火朝天的公租房建设局面很快将在各地展开,专家普遍认为,如果落实得当,公租房或许真的能成为大中城市解决居住矛盾、留住外来人才,进而保持城市竞争力的主要保障机制。
6月12日,关于公租房的话题一下子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焦点。当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同期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国情,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适应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至此,公租房被媒体视为上升至国家战略的标志。
此前,重庆、上海等地先后出台地方公租房建设意见。其中重庆计划三年内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其建设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七部委意见公布后,部分城市也开始公开表态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重庆6月20日正式启动“两江新区”首个公租房项目――北碚区蔡家组团公租房项目。同一天,位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的公租房项目也破土动工。重庆市长黄奇帆表示,包括公租房在内的重庆保障房体系将使约30%的城市人口实现“住有所居”。
6月28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高层透露,广东争取在年内出台《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以解决中等偏低收入、“两头不靠”(即夹心层)人群的住房问题。
那么,公租房概念到底起自何时,又为什么在经适房与廉租房后,成为中国住房保障体制的“新宠”呢?
一位参与上海公租房制度讨论的专家表示,公租房最早由官方提出是去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表述。从2009年开始,为解决城市“夹心层”的居住问题,各地开始研究中低收入者的租房市场,以期待其和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廉租房一起,支撑起住房保障体系的庞大需求。这也成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性安排。
今年以来,随着各地认真落实房地产调控任务,保障房体系再次成为重要抓手。5月21日,重庆发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十条措施,首要一条即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并明确2010年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500万平方米,申请范围同样向外地户籍人士开放。另有报道称,目前北京计划拿出50%以上的土地用于建设限价房、公共房及低收入房,深圳也出台了一个住房保障制度,在不受户籍限制的前提下使该市连续7年有稳定收的群体受惠。
“除了白领公寓这样为中等收入者提供的租房途径外,公租房是第一个对外来人口开放的保障房类型,区别于针对本地居民的经济房和廉租房。这大大扩展了廉租房的租住对象范围。”上述专家表示。
大力发展公租房的另一原因是目前保障体制中产品类型的局限性。记者在采访广东、上海等地市场人士时都被告知,经济适用房除了销售体制尚不完善外,还有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比如一旦遭遇宏观调控,普通商品房价格很可能与周边经济适用房价格相当,这导致经济适用房没有竞争优势而出现滞销。同时,廉租房又因为受益面过窄根本无法满足外来人口的住房保障需求,要令70%的城市人口“住有所居”,其保障体制还需要大踏步完善。
“近年来,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七部委《指导意见》指出。而根据李克强的表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可以增加住房有效供给,优化住房结构,引导居民合理住房消费,不仅有利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而且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人才和劳动力有序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这个悄然发生的变化需要引起市场的高度重视,那就是自2010年始,中国公租房战略正在形成,并很有可能在未来蔚然成风。由此,中国房地产市场或许才正式开始了市场化与保障性并重发展的格局。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于兵兵)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