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渐逝的年俗 体味春节不变内涵

2010-02-20 17:26    作者:赵尔印   来源:  

腊月二十三辞灶,除夕守岁,正月初一磕头拜年,正月初三开井日,正月初五“破五”……这些传统的年俗,正在被人们慢慢遗忘,不少人因此感慨春节变了、年味淡了。

  腊月二十三辞灶,除夕守岁,正月初一磕头拜年,正月初三开井日,正月初五“破五”……这些传统的年俗,正在被人们慢慢遗忘,不少人因此感慨春节变了、年味淡了。但每到春节,人们依旧不顾旅途颠簸,“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细细体会个中滋味,原来春节那合家团圆、好友欢聚、祈福新年等传统文化精神一直没变。

  回味那些渐被遗忘的年俗

  叶森是济南的老市民了,他对小时候腊月二十三辞灶印象特别深刻。叶森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传说灶王爷这一天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在这一天一大早,爸爸便会在家中的炉灶前,贴上早已‘请’好的灶王爷像,给他敬香,并在他嘴上抹上蜜,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到了腊月二十四,人们开始打扫房子卫生,也即“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意味着“除旧迎新”,还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讲究最多的要数除夕和大年初一了。山东省民俗协会副秘书长李浩说,过去,山东民众一般有除夕夜“守岁”的习俗,俗称“熬年”。首先在家中摆上“祭案”,烧上香,请已故的祖先回家,一起吃年夜饭。吃过年夜饭后,要一直等到“年五更”开始燃放鞭炮,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直到大年初一早上,再出门拜年,这就是“守岁”。

  到了大年初一,人们一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街串户拜年。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磕头要冲着家里的“祭案”,或是直接跪在长辈面前磕头。走在大街上,熟人相见一般要说“恭喜发财”或是“过年好”。

  一些民俗专家还列举了一些旧的年俗。如,正月初三开始从除夕封的井里提水、夜里对着月亮“挖月牙儿”, 祈愿孩子不牙疼;正月初五包饺子、放鞭炮“破五”。而现在,这些年俗有的被人们简化了,有的已被人们慢慢遗忘。叶森说:“今年我们家没有守岁,更没有‘开井’、‘挖月牙儿’这些事了,‘辞灶’也就简单办了一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有意思的年俗消失或改变了,但这些年俗消失或改变在所难免。”李浩说。

  年俗变化折射社会变迁

  李浩认为,年俗的变化其实是社会变化的缩影。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年俗就会不适应这个社会从而发生改变,与其说是人们遗忘了年俗,不如说是有些年俗无法适应社会而退出历史舞台。

  比如,现在城市家里已没有土制大灶堂,也很少听说灶王爷与玉皇大帝的传说,所以辞灶已没有实际行式;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变大,守夜已成负担;现在喝水已用自来水,再也没有封井这回事;医学发达,人们已不再靠祈求月亮来避免孩子牙疼。

  工业化也使人们对春节的参与性变差。济南市民冯德全依旧怀念小时候和父亲写对联的情形。他说,每到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父亲便会早早起床,熬墨汁、打浆糊,在裁好的大红纸上写对联。但现在都是直接印刷好的,要么买要么送,又快又方便。

  人口结构的变化让孩子们对家族的概念变淡了。“像二代独生子女形成的‘四二一’结构的家庭中,孩子将没有叔叔、姑姑、姨、舅舅等亲戚,也就没有哥、姐等可以一起成长的伙伴,这些孩子的家族意识变淡,过年也就没有以前的欢聚一堂的感觉。”济南市民林帅青认为。

  另外,现在孩子少了,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干一些诸如过年放鞭炮等带有一定危险性的游戏,这也使孩子们的春节参与性更差了。李浩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情景,许多孩子可能再也体会不到了。

  “一些年俗正在改变甚至消失,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对此大可不必过于悲观,有些改变更多地体现出正面性。”李浩说。

  如春节送礼等习俗的变化就是春节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以前人们送肉、馒头、酒,现在不少人们送旅游卡、健身卡、绿色健康食品或是保健品,人们更多地在追求健康;拜年兴起电话、贺卡、短信、网络等多种方式;春节娱乐也从打牌、看电视向旅游、健身等方式转变。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春节的文化精神

  李浩认为,其实年俗形式一直在变,但春节这个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传承下来,并且一直为民众所重视,是因为春节的文化精神并没有变。

  据民俗专家介绍,春节在中国古代秦汉时期,是一种全民参与性的节日,人们在农闲时举行祭祀祖先、祈福神灵、并驱赶妖怪等活动,也是一个全家团圆、亲友相聚的快乐日子。从皇宫、城市到乡村都十分重视,但到宋明时代人们注重内修,各种集体“狂欢”变少,春节习俗就已经有很大的改变。

  虽然春节习俗不断变化,但是春节合家团圆、好友欢聚、祈福新年等文化精神一直没有变。近年来,虽然不少人感叹年味变淡,但每当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依旧会变成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火车站、汽车站的售票大厅排起的长队,候车大厅拥挤的人群,每年春运的“亿万大军”,都体现出中国的“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不变的传承。

  “去年没能回家,一直觉得空落落的。今年虽然在家没能过几天,但和父母一起吃个年夜饭,给长辈们拜个年,和朋友喝两杯,觉得这样过个年,心里踏实多了。”大年初四就回单位值班的李成栋说。

  李浩认为,春节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挥着宣扬孝道、全民同乐、稳定社会等诸多重要功能,人们可在春节中让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得到一次释放,让感情得到一次沉淀和回归。

  一些民俗专家建议,各地可以通过适当举办特色年俗活动,增强全民参与性,丰富民众春节活动,让饱含中华民族浓郁民族情感的春节文化精神,而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延续。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