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冰点”之后的转型

2009-11-19 17:01    作者:李玉坤   来源:  

吕尚春/文 1998年,中国房地产业正式打开了市场化的窗口,由于土地近似于自由交易,山寨、游勇遍地皆是,只要懂得如何利用土地“名义化”抵押,就可以拿地买砖,大行其市。

  经济观察报 吕尚春/文 1998年,中国房地产业正式打开了市场化的窗口,由于土地近似于自由交易,山寨、游勇遍地皆是,只要懂得如何利用土地“名义化”抵押,就可以拿地买砖,大行其市。直到2004年,“项目品牌”大于“公司品牌”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与文艺现象中“一曲成名”并无二致。

  因此在2004年,谈论企业品牌,还是一个略有“拔苗助长”味道的话题。当我们提出“让最优秀的中国房地产为人瞩目”时,回响寥寥,与会的万科董事长王石说:“在这里,看不见房地产明星了。”因为蓝筹概念强调的首先是规模,以“项目品牌”赚取声名的公司,显然在这里很难得到席位。

  几乎是“蓝筹”概念提出的同时,2004年3月,政府“831大限”出炉,土地停止自由交易,转由政府集中供应,房地产中的散兵游勇,一时间纷纷争相“保地”,以延长自己存活的时间,然而土地门槛,却像一道越筑越高的城墙,分享土地资源开放的超级红利,至此戛然而止。这一切对于强调规模、强调长续生存的大公司,看起来是一次屏蔽杂音的机会。

  又一次让房地产企业趋向集中化的时间段,是2007年至2008年,房地产一度降到冰点,数月间没有一套房出售,没有一块土地卖出。“百日剧变”为人热议,而一些地产大佬囤积现金,期待着从一片片倒下去的中小企业那里,打扫廉价土地。然而,这个由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带来的急剧变化,却仍可以在有形之手的干预下,凭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行转弯。

  2009年,房地产企业的困惑之处在于,不仅中小企业没有在百日剧变中倒下,即便是财务陷入深度危机的企业,也在地方政府、银行的呵护中安然脱险。什么是竞争法则?对过度贪婪的惩罚,对克己守则的奖勉,这些早已从小学开始,我们就烂熟于胸了。但是现在,市场的变化让人诧异,而现实的逻辑却真切地表明,2008年房地产的“冰点”危机,真的过去了。

  在2008年末,曾经有一股“归零”、“反思”的声音此起彼伏,论者纷纷称:“土地高溢价行将消失”、“关注客户感受”、“抢占消费终端”……告别浮躁、降低赢利预期、削减成本等等,这一切,在2009年库存由“积压”突然快速消化后,却又渐渐模糊了,更高的土地成本,不断有更多的流动性消化,房价如脱缰野马。

  拍卖场上,槌声又响,再度快速扩张的枪声,零星入耳。然而,对于已然警醒的企业,理性分析、战略考量,已然逐渐内化为企业治理原则。以工科地产见长者,虽产品溢价高,但却频频低价倾销;而以品牌、规模引以为傲者,却开始提高产品的效益密度。不管外部的环境如何变化,一个商业主体自身坚持的逻辑才是能否经受得住考验的关键,这个说法听起来不知重复了多少遍,但没有摔过跟头、受过惊吓的人,很难在内心生起对于市场的敬畏。

  另一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商业地产”的权重地位,前所未有地得以提升。企业的利润在长,但土地价格也在长,当企业重新吸纳土地时,多得的利润被转化为土地出让金上缴了,即不能回避的“重置成本”。而商业地产虽一度在赢利能力上,慢如蜗牛,但遭遇变动时,却表现了相当强劲的抗压能力,这使得蓝筹地产纷纷在战略层面,对商业地产予以“洗心革面”的重视。

  明年会怎么样?在这次蓝筹地产评选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虽然企业纷纷以增强内力为自我诉求,甚至对于中长期规划有较大的调整,但对于短期变化却几乎缄口不言。2009年,中国房地产消费额总计5万亿元,成为GDP保八的最重要支撑点,2010年还会有这么大规模的流动性冲向楼市吗?从2008年“库存积压”至2009年的“库存短缺”,使得常规的市场逻辑变得无所适从。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外部环境如何不同,已然明确的一点是,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通道,须从可有可无,转变为一堂必修课,房地产“产融化”已成大势所趋。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