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
2009-09-09 01:07 作者:张敏 来源:
主持人: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但一些地方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标准并不清晰,部分中国经济网的网友也向编辑部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请您首先给网友阐述一下什么是生态城市。
仇保兴:简言之,生态城市是指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模式,实现人工―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运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市。
有趣的是,从城市史角度来看,在工业化之前,人类的城市其实是绿色生态的。目前全世界住在城市的人口只有50%,城市却消耗着全球85%的资源和能源,排出了85%的废物和二氧化碳。
主持人:那么今天的城市化路子该如何走?
仇保兴:这也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大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必须要从进化了5000年的城市入手,使其因工业化而呈灰色的城市重新变为绿色的城市。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你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了目标、规划和实施这三要素,这被一些地方理解为我国实践和推广生态城市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
仇保兴:是的,目标定位是第一位的,第二是城市规划,第三当然要有实施办法。
定位
主持人:该如何理解这三要素?
仇保兴:目标定位指的是生态城建设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准。
我们让事实说话吧――――以我国和新加坡合作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模式为例,这个生态城的指标体系可概括为贯彻“三可”原则。一是目标的构成应具有可约束性,二是目标可分解性,三是指标体系的可实践性。
主持人:生态城市建设具体有些什么指标?
仇保兴:中新生态城一共是四大类、26项分类指标体系。
在这套关键指标体系中,在维持自然环境良好这一指标层选取了区内环境质量达标率和自然湿地净损失率两项指标。从人工环境协调指标层来看,有绿色建筑比例、本地植物指数、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从生活模式健康指标层来看,有日人均生活水耗、日人均垃圾产生量、绿色出行所占比例等指标。
从基础设施完善指标层来看,有垃圾回收利用率、危废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市政管网普及率、步行500米范围有免费文体设施的居住区比例、无障碍设施率等指标。
基础设施完善指标中的绿色出行所占比例对规划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规划
主持人:在我们采访生态城市过程中,有一项是共有的,那就是规划,我们每到一个城市,不论市委书记还是市长,必先谈他们的“生态城市规划”。
仇保兴:这是个好现象,只是有些地方的规划不细致不完善,或者只是景观规划并没有多少“生态”内涵。
主持人:规化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仇保兴:首先要编制覆盖整个地区的交通规划。在交通规划中把步行和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作为整体的重点发展目标。
二是在土地利用方面,要求生态城市内部尽可能实现混合的综合商务和居住功能。只要没有噪音、污水、空气等的污染,各种产业与居住功能应该在空间上尽可能的混合,尽可能减少非可持续的钟摆式交通出行模式,而在服务设施上要建立可持续的社区,能够提供为居民的幸福、富裕、健康和愉快的生活有所帮助的设施。
三是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要求生态城镇的绿色空间不低于总面积的40%。
四是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要求生态城镇在节水方面具备更为长远的目标。
五是在防洪风险管理方面,要求生态城镇以合理的工程措施,更重要的是以非工程的措施来应对雨洪的威胁。所有的生态城市都应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学会与雨水和洪水和谐相处。
六是在城市设计方面,无论是街道、公园、公共场所、公共空间都要进行高水平的设计。
在研究了这些原则之后,需要把这些原则体现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之中,生态城市的规划才可以成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规划。
主持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市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仇保兴:智慧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没有企业界的主动努力,美好的生态城市规划只会是一张墙上挂挂的图纸而已,所以自下而上的创新和民众的低碳生活新风尚的培育就成为生态文明实践的重中之重。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