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楼脆脆到楼歪歪 谁破解公众维权困境
2009-08-20 16:33 作者:李玉坤 来源:
前有上海“楼脆脆”,现有成都“楼歪歪”,楼房的安全问题再一次牵动着公众的目光。
7月中旬的一场大雨后,四川成都“校园春天”小区原来距离就很近的两栋楼房居然微微倾斜,靠在了一起。业主称肇事者是隔壁小区“德馨苑”,因为开挖基坑,影响了“校园春天”小区楼房的稳定性。围绕楼房倾斜原因的鉴定和经济补偿两个焦点,“德馨苑”的开发商和“校园春天”的业主分歧明显。由于缺乏现成的解决方案,对这起被网友称为成都“楼歪歪”的事件,双方只能一步步摸索出路。
事发后,“德馨苑”项目施工方曾经委托西南勘察院对此进行安全鉴定,可惜鉴定结果并没有认定“德馨苑”方责任的大小,反而认为主要是“校园春天”小区自己没有把排水工作做到位。之后,业主又与“德馨苑”方进行了N次“会谈”,但谈判结果并不容易。业主们目前所能做的,是阻止“德馨苑”方进一步施工,以拖延其工期增加其损失为自己添加博弈的砝码。但这些维权手段毕竟都是权宜之计,“楼歪歪”能否被妥善安置,业主们直接或间接的损失能否如愿获得补偿,结果未必乐观。
有前车之鉴。上海“楼脆脆”的倒下曾震惊全国,按说,业主们借助其巨大的负面影响来为自己维权,不失为一种很现实的策略。可事实上,原地重建的诉求被开发商拒绝,获取惩罚性赔偿的请求也被相关部门忽视,即便是他们拿出了“杀手锏”――到市政府门前“散步”,赢来的也只是“一次让市级政府面对面地了解业主的诉求”的机会而已(《南方周末》8月6日)。“楼脆脆”被拆除时,部分业主身穿自发统一印制了抗议口号的T恤到现场“保护证据”,但最后房屋的尸体还是化为乌有。
从上海“楼脆脆”到成都“楼歪歪”,公众见识了中国房产开发商们生产出的这些极端产品,更领略和体会了业主们维权的艰辛和苦涩――关于鉴定机构的选择,他们很少能占到主动,而责任方推荐的鉴定机构,很难逃脱与责任方利益纠结的嫌疑;关于对责任方惩罚性赔偿的获取,法律上又存在无数盲区。在维权的艰难诉求中,业主们唯一依靠的似乎只有舆论,舆论并不是一块永不融化的坚冰,在极端个案触发的时候,媒体倾注热情关注,但走马观花的新闻议题,恐怕不及深入又已匆匆路过。
无论是“楼脆脆”还是“楼歪歪”,它们终归还有吸引媒体眼球的能量。对于那些更多远离媒体视野的房屋质量问题,业主们恐怕只能自认倒霉。因为现今相关部门制定的房屋质量标准偏低,只要不影响整体使用,许多有瑕疵的房子会被认为是合格的。所以,尽管近几年房屋投诉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但胜诉的成功率极低。
谁都知道房子不是普通商品,对于安分守己的公众来讲,所有的积蓄都贡献给了房子,每个月的房贷几乎花完了所有的工资。如果它是一份称心的商品,我们愿意承受这份甜蜜的负担,可一旦它出了问题呢?我们会不会有天塌的感觉?更可怕的是,出了问题受了损失,我们还只能像困兽一样挣扎在一张网中,不知该如何冲出去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