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地产就业最严峻 快消零售不惧寒冬

2008-11-13 17:07    作者:jick1201   来源:  

全球金融风暴对社会就业的冲击开始逐步显现。

  日前,记者从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获得的一份 《金融危机对上海24个行业的就业影响调查报告》显示,上海职场对猎头的需求意愿不及以往的20%。其中,金融、汽车、地产、广告等受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的招聘需求大幅度减少甚至停滞,而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快速消费品、零售等行业成为金融风暴中受影响最小的行业,就业形势较好。

    金融地产业受冲击最大

  上海是外资落户最多的国内城市之一,金融危机带给它的就业危机不容小觑。在对上海地区企业抗压能力的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金融、房地产、广告会展、汽车、航空、半导体等6大行业是第一波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

  外资金融机构遭遇了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就业岗位直接受到影响,在中国的需求发展放缓。今年三四月,外资银行纷纷扩张在华势力,就业岗位数一度上升,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内资私募基金公司也明显放缓招聘计划,积极进行内部调整。但是,中资金融机构业务并未受到严重影响,让极度冰冻的金融业就业有了一丝暖意。

  对于广告、会展、公关、市场推广等行业来说,他们的广告客户大多是世界500强企业,也是这次金融风暴受创伤最为严重的一类群体。这些企业在自身“过冬”阶段,削减的第一笔支出往往就是广告费用,无论是国内外都是如此,从而导致了广告等行业举步维艰,尤其考验业内中小型公司。

  汽车行业受到很大影响,消费者由于家庭财富缩水,购买意愿降低。大部分合资汽车公司海外本部资金链遭受很大危机,公司兼并和裁员,行业发展放缓,遭遇寒冬。

  房地产、建材等建筑行业不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本身的行业周期也处于高位回调区间。二手房成交“急冻”,房产中介行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沪上中介行业已进行大面积的裁员关店,有的公司门店缩减比例达到50%以上,而宜华地产的减薪幅度更是升至79%。

  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说,经济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集中在市场萎缩,财务紧缩等方面,而航空、酒店餐饮等行业,由于大部分公司此类预算缩水,此类行业的就业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此外,进出口贸易不仅整体呈下滑态势,而且未来的形势更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企业岗位投放数也终止了连续6个月的上升,掉头向下。保险行业也受到金融危机严重的冲击。保险企业投放职位数9月比8月未有增长,但求职者的投递职位数却明显上升。快速消费行业形势良好

  调查显示,计算机硬件、医药等行业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全球金融风暴的来临,使国内硬件市场普遍出现利润下滑。但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以及原材料等生产成本的上升,很多品牌现状不佳,联想、惠普等都宣布了裁员计划。

  不过,调查数据显示,2008第三季度,行内招聘职位没有下降的趋势,但行内从业人员的活跃程度环比增加,说明了从业人员对于自己所在的企业有所怀疑,纷纷谋求出路。

  快速消费品和零售批发行业可称得上是抗风险能力最强的两个行业,就业形势发展势头最好。

  调查显示,金融风暴中的上海企业,受影响最小的就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如食品、饮料、烟酒、化妆品等。快速消费品行业提供的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品,百姓即使缩减开支也不会减少快速消费品的使用量,故没有影响到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本质。

  零售批发在金融危机中也未受到很大影响,属于家庭日常生活开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就业形势较好。

    互联网增长放缓

  “互联网、电子商务”这个新兴行业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中,整体增长放缓。相关内外资名企都表现得很谨慎,虽然还没开始大规模裁员,但各大企业纷纷停止扩张的脚步。甲骨文在华子公司今年暂缓了校园招聘,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的招聘增长速度也放缓。

  据艾瑞市场咨询最新发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经济市场监测报告》,中国网络经济增势放缓,2008年第三季度市场规模为146.3亿元,环比2008第二季度的133.2亿元增长9.8%。

  金融“冬天”导致信贷紧缩、融资困难,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一些运营成本低、现金流充足、营收能力较强的企业将获得较好发展机会;资本准备不足,运营投入较大的部分视频分享类网站和营收能力较低的中小SNS类网站将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调查显示,通讯行业被金融风暴危及严重,就业增速放缓,招聘职位环比减少。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行业的状况不容乐观,人力资源市场动荡不安,很有可能酝酿着行业的“洗牌期”。石油石化,以及能源、矿产类行业发展也减缓。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也受到关联影响。耐用消费品,例如服装服饰、纺织、家电家具等行业也受到消费者家庭财富缩水的影响,职位投放数略有下降。

  能源、矿产、石油石化等行业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下行影响,需求降低,就业也受到影响。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