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中小学校舍 谁在漠视公共建筑
2008-05-20 18:56 作者:杨凯 来源:
都江堰聚源中学教学楼的废墟外,一位整整守候了三天的父亲再次试图冲破武警和军人组成的人墙,冲进废墟寻找自己的女儿。
在这片废墟边一直守候的,还有上百名焦急的父母。
在离废墟不远的操场上,等待认领的学生遗体一字排开,场面悲惨。已经辨认出遗体的家长在痛哭中把失去生命的孩子搬到学校的围墙边,用防雨布搭起了一个临时停放所。晚上,有的家长在孩子的遗体边点燃了蜡烛。点点幽光中,整个聚源陷入一片悲情。
据聚源中学校长谷胜聪介绍,该中学有240余名师生在这次地震中不幸遇难。
和聚源中学情况相类似,四川灾区的很多中小学校在这次地震中都遭受“灭顶之灾”。
很多还在上课中的孩子还来不及逃跑就已被掩埋在废墟中,数量众多的孩子的罹难成为了此次悲剧中的最难以承受之重。
灾难发生后,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等公共建筑。
防震级别达不达标
学校里聚集的主要都是孩子,他们承载的是每一个家长的殷切希望,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未来。
在关注这场灾难的时候,很多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最先坍塌的常常是校舍?”更有人在网络上尖锐地质问: “为什么有些地方学校倒了,而政府大楼却很坚固?”
来自绵阳一所学校的一位地震亲历者称,地震的时候,学校附近的居民楼只是晃了几晃,但是教学楼却大多成了危房,有的干脆就彻底坍塌了。
对此现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叶耀先解释说,学校教学楼的坍塌一方面是因为此次地震强度太大,超过了建筑抗震设防;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室的开间比住宅大许多,地震时更容易受到破坏。
“当然,也不排除学校建筑工程设计不规范、施工质量不达标的可能性。”他还补充道。
“从媒体报道中发布的大量照片看,废墟中出现的钢筋都比较细,可能达不到当地抗震设防的标准。”建筑抗震研究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教授李振宝这样对记者分析说。
李教授介绍说,那些教学楼的墙体主要是以砖结构为主,承重、抗震则需要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和圈梁来承担。而如果只有细的钢筋,是达不到当地7级抗震设防标准的。
“这次灾区大量倒塌的校舍防震级别究竟有多少无从知晓,在灾后可能也很难统计。但毫无疑问的是,一定存在大量建筑防震级别不够,或者房屋过于老旧,防震性能根本不达标的情况。”依照现场图片,防震专家钟志明也做出这样的判断。
“这些建筑的质量肯定有问题,就是搭个框架,上面再搭个板,地震来了,抖一抖,就像拍板一样砸下来,学生根本就跑不掉。” 知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对此悲愤不已。
“柱子里没有钢材,没有钢筋混凝土抗震结构,那就肯定是偷工减料。”方振宁认为,如果建筑达到抗震标准,即使倒塌了也是会扭曲在一起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墙和柱子是分开的。
谁在漠视公共建筑
近年来,中国进入了空前规模的建设高潮。地标建筑争抢“第一高度”,别墅豪宅粉墨登场,剧院、广场争议不断,某些地区政府大楼媲美白宫……但是,很少有哪座学校的建筑能够进入公众的视野。地方政府热衷于“面子工程”、开发商忙于盖楼赚钱,似乎城市建设的主力群体都忽视了这样一部分值得关注的公共建筑,特别是校园工程。
不单是中国,世界很多国家其实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地球危险”组织的地震专家布赖恩・塔克2006年在给“世界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全球1.8亿人口(包括4000万学龄儿童)面临着“类似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地震所带来的危险”。
专家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迟迟没有解决校舍安全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另一方面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和工程技术难题的因素。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网络上匿名的教师抱怨学校的建设资金拨款迟迟不能到位。
由于缺乏社会关注和资金投入,学校等公共建筑在建筑材料、施工等环节上往往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在防御重大灾害的设计、建造上都存在很多缺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建筑师告诉记者,学校的教学楼一般都是由规模较小的建筑承包公司建设,即使设计师设计了防震结构和抗震建材的使用,他们也不愿意把钱花在这些地方。
还有专家提醒说,不仅要关注建设资金投入、工程质量的问题,校舍建筑的工程监理也同样值得关注。地震以后,针对校园建筑纷纷坍塌,就有人尖锐地评论说:“你也许可以收买建筑工程监理,但你收买不了地震。”
李振宝建议,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应该提高对学校等公共建筑的关注力度。比如为学校这些人口密度高的建筑制定更高的抗震防灾标准,从源头上提高抗震防护措施。(朱以师)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